一张1987年的老照片,定格了科学界最动人的瞬间。八宝山革命公墓里,杨振宁身着深色中山装,正俯身凝视邓稼先的遗像。他右手轻触墓碑,身影在镜头里显得格外庄重。 这不是清明,而是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回国访问时特意赶来扫墓,新华社次日就报道了这场跨越重洋的悼念。 两人的缘分,早在1930年代的清华园就结下了。杨振宁7岁搬来西院11号,隔壁13号住的就是邓稼先。两家祖籍都是安徽,少年们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玩伴。 他们爬过清华园的树,一起研究草木,还常探讨功课。后来两人先后考入西南联大,常在树下同念古诗。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三年后邓稼先也赴普渡大学深造。异国他乡里,杨振宁常接济经济拮据的邓稼先。邓稼先后来总跟夫人说,杨振宁对他家有两代恩情。 1950年,两人的人生走向了不同方向。26岁的邓稼先刚拿到博士学位九天,就毅然回国。 他隐姓埋名28 年,一头扎进戈壁搞核武器研发。杨振宁则留在海外深耕理论物理,1957年获诺贝尔奖。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未相见。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杨振宁立刻回国。他列出的会见名单里,邓稼先排在第一位。杨振宁想弄清中国原子弹是否自主研发,这个疑问萦绕他多年。 邓稼先的书面回应确凿无疑,让他极为动容。信里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成了两人的精神约定。1986年,邓稼先逝世。杨振宁第一时间发去唁电。 此前他曾去医院探望,留下了两人最后的合影。1987 年扫墓时,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带来一个盒子。里面是安徽产的文房四宝,盒上写着“稼先嘱咐”,这是邓稼先临终前特意留下的念想。 此后多年,杨振宁只要回国,总会去祭扫挚友。他为《两弹元勋邓稼先》作序,称其是“最敬爱的挚友”。 1993年写的《邓稼先》一文,后来还入选了中学课本。2021年百岁寿辰上,杨振宁还在念着“共同途”。 2025年10月,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那张1987年的扫墓照片,成了两人友谊的珍贵见证。 一个在台前推动理论突破,一个在幕后铸就国防盾牌。他们以不同方式,践行了“科学报国”的初心。 看了两位先生的故事,你对这份跨越半世纪的友情有什么感触?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1987年杨振宁八宝山吊唁邓稼先老照片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