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陈云提议分田到户遭毛主席批评,如今才发现伟人用心良苦。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靠务农维持生计,母亲文氏操持家务。他从小在私塾读书,后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1914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在校时接触新思想,阅读大量书籍。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参与新民学会活动。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革命理念。1920年在长沙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1921年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创始人之一。此后领导湖南工人运动,组织罢工。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战略。1930年代指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时期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运动,指挥部队打击日军。解放战争中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推翻国民党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代推动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青浦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岁丧父,4岁丧母,由舅父抚养。1919年高小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升为店员。1925年参加商务印书馆工人罢工领导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担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组织地下活动。1930年代在中央苏区负责财经工作,管理财政和经济事务。抗日战争时期留在延安,从事组织和经济管理工作。解放战争中负责后方经济供应,支持前线作战。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50年代参与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工业建设和经济调整。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 1962年中国经济遭遇严重困难,农业生产几乎停滞。连续几年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受到影响。陈云作为党内负责经济工作的领导人,看到这些问题,开始考虑解决办法。他在杭州休养期间,收到田家英从湖南等地农村调查的材料,同时了解到安徽一些地方试行包产到户,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他研究这些报告,分析数据,确认这种办法能发动农民恢复生产,缓解粮食危机。陈云早年有农村调研经验,知道集体化存在效率问题。他认为在灾害时期,国家需要采取非常措施,让农户负责土地,提高产量。4月在上海疗养时,继续研究安徽做法,决定向中央提出主张。5月回到北京,参加西楼会议,在会上发言支持包产到户,认为这能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毛泽东不同意这种主张。他认为集体化是社会主义基础,分田到户会瓦解集体经济,导致向资本主义方向倒退。当时大跃进后经济调整,外有苏联关系变化,内有危机,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动摇。7月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批评邓子恢和田家英主张分田单干,瓦解集体经济。陈云直接向毛泽东提出包产到户,使毛泽东不满。8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继续讨论,毛泽东指定陈伯达起草文件,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反对包产到户。陈云的主张被否定,他此后10年没有正常工作。这场分歧源于两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陈云关注当前农业恢复,毛泽东强调维护集体化方向。陈云提出主张时,党内其他人没有支持。中央决定坚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几年后安徽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分田到户。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行,与陈云早年想法相近。陈云恢复工作后,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农业平衡发展,对政策产生影响。毛泽东坚持集体化思路,在工业化和国防领域发挥作用。毛泽东1976年逝世,陈云1995年逝世。 这段历史说白了,就是中国在经济低谷时的一次关键辩论。陈云看到老百姓饿肚子,就想通过分田到户让大家先吃饱饭。他不是胡乱提的,早年下乡调研过,知道集体化那套在基层有问题。安徽有些地方偷偷试了,产量上去了,他觉得这招管用。毛泽东呢,坚持集体化是为了保住社会主义大方向,怕一松口就乱套,粮食收不上来,国家工业化也没法搞。两人想法不同,但都是为国家着想。结果陈云的提议当时没通过,但他也没白说,后来政策调整时,很多思路跟他当年的一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早有苗头。1962年陈云提分田到户时,虽然被否,但安徽等地基层已经在小范围尝试。1978年小岗村那18户农民按手印分田,就是因为集体化下大家积极性不高,产量低。中央看到效果好,从1982年起连续几年一号文件肯定这种责任制。到1983年,全国基本推行了,土地还是集体的,但农户有经营权,粮食产量蹭蹭涨。这跟陈云的主张很像,他强调恢复生产先让农民有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