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羡慕美国的永久产权,所谓的永久产权就是永久交税。 说起买房,谁不心动啊,尤其是看到美国人那套房子能传给孙子孙女的永久产权,总觉得咱们这边的70年使用权有点儿不踏实。可你仔细一琢磨,美国那产权听着牛,实际用起来呢?每年得交房产税,这税可不是闹着玩的,房价一涨税就跟着水涨船高,等于房子永远在“租”给政府用。别光羡慕表面,得看看里子。 先说说佛罗里达州一对夫妇的亲身经历,这事儿闹得挺大,2025年5月登上纽约邮报头条。沃尔特·普里贝和黛比·普里贝这对老两口,2002年从沃尔特的爸那儿接手了庞帕诺海滩边上的一栋房子,当时市场价才65万美元。房子临着运河,挺不错的位置。他们俩都不是本地人,沃尔特干建筑活儿干了半辈子,黛比在房地产律师事务所混了25年。接手后,他们没少折腾这房子,小修小补,换屋顶、固海堤啥的,花了不少心思。儿子没了后,这房子就更成心头肉了,他们死活不卖,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2021年,他们决定大动干戈,加盖第二层楼,一来年纪大了,上楼方便,二来还能多出点空间。工程花了两年多,2023年完工,花了他们不少积蓄。谁知好心没好报,翻新一结束,房产评估就变天了。本来佛罗里达有“家园豁免”和“拯救我们的家园”上限保护,前者减免5万美元应税价值,后者让有豁免的房子每年评估涨幅不超过3%。他们家之前税费一年1.5万美元,稳稳的。可重大翻新算“新建”,直接触发全面市场重估,不看建造成本,就按周边成交价走。疫情后,外地人蜂拥买房,庞帕诺海滩房价飞天,邻居家一栋房子490万美元现金成交,这就把他们家的评估拉到440万美元以上。结果呢?2023年税单一到,从1.5万直奔9.1万美元,一年税费占他们退休金一半还多。 这对夫妇气不过,赶紧上诉,整理了一堆发票、蓝图和旧记录,去县评估办公室听证。法官看了他们的材料,认可翻新没拆原墙基,但法规就是法规,重估必须基于市场数据,包括那些全现金交易。佛罗里达州法明文规定,翻新部分超过新房价值的,就得按市场价补税差额。上诉败了,他们只能硬扛。沃尔特还得接零活儿,黛比继续上班,税款每月分摊,日子紧巴巴的。这事儿一出,Reddit上佛州房主炸锅了,好多人吐槽类似遭遇:修个泳池、加个车库,税就翻倍。可见,美国永久产权听着自由,实际绑着税绳子,一松一紧,全看地方政策。 为啥美国这么干?房产税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全美50州都收,平均税率1.1%左右,佛罗里达低点,才0.8%。2023年数据,全美房产税收入超6000亿美元,主要砸在学校、路桥、警消防和绿化上。拿佛州来说,房产税占地方预算一半以上,直接养着教师工资和基础设施。要没这笔钱,学校经费跟不上,治安也拉胯。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税高的地方服务就好:纽约上东区税率1.7%,但学校顶尖,公园维护到位;得州休斯敦税低0.6%,可路灯坏了没人管,社区安全成问题。普里贝夫妇住的庞帕诺海滩,税钱修了新桥和海堤,他们开车过桥时能感觉到,但自家税单压得喘不过气,这笔账怎么算都对不上号。 再深挖,美国房产税怎么算?每年1月1日评估一次,按市场价值乘税率。永久产权意味着你卖不卖都得交,房价涨了评估跟涨,税也涨。2024年全美房价中位数41.3万美元,平均税费4500美元;高端社区上万不是事儿。疫情后,房价狂飙20%,税费跟着涨15%,不少老人卖房养老梦碎。相比之下,中国这边土地国有,使用权70年住宅、40年商用,一次性交土地出让金,房子产权到期续费简单,没年年房产税这负担。2023年,中国房地产税试点在上海、重庆推进,但全国没铺开,地方政府靠卖地吃饭,一年土地收入超8万亿,够养基建和民生。缺税的好处是业主压力小,买房后就图个实惠;坏处是收入不稳,房价一虚,地方债就爆。 可别以为中国模式完美,美国永久产权也不是天堂。拿产权说事儿,美国土地私有,源头在1776年独立后,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护着私有财产不受随意剥夺。但地方税权大,州县说了算。佛州“拯救我们的家园”法1992年生效,本意限税涨,保老人权益,可翻新一刀切,就戳中痛点。普里贝家就是活例:他们咨询过评估办,工作人员电话里确认保护继续,结果翻新后全盘推倒。类似案子不少,2024年迈阿密一户加阳台,税涨30%;奥兰多修屋顶,评估跳50%。全美,房产税上诉率2023年达12%,但胜诉率低,法官多按市场数据判。专家分析,这机制鼓励低税保值,但翻新冻结升级,房子老化快。 对比中外,核心在财政逻辑。美国分散联邦,地方靠税自给,房产税稳如磐石,随经济浮动;中国卖地快钱多,但波动大,2022年土地收入跌30%,地方债超60万亿。好处是咱们买房成本摊薄,70年够用两三代;美国人产权永续,传承顺溜,但税像影子,甩不掉。数据摆着:美国房主平均持房10年,中国超15年;美国家庭财富房产占30%,中国超70%。羡慕永久产权?先算算年税账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