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3岁小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时突然腹痛不止,碍于女同志就跑远处去方便,不

混沌于浮云 2025-10-28 00:00:34

1935年,13岁小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时突然腹痛不止,碍于女同志就跑远处去方便,不料返回后竟发现草地已空无一人...... 罗玉琪1920年出生在四川阆中一个普通人家,那时候家乡穷苦,社会乱糟糟的。他从小看到这些,就对革命有点想法。1933年,13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当时红军在川陕一带活动,他被编入红四方面军部队。起初,他干些宣传活儿,比如演节目给战士们鼓劲。部队生活苦,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跟着大家打仗转移。红军在根据地反围攻时,他也参与了战斗,学着用武器,还练就了野外生存的本事。长征开始前,他已经随队走过不少路,脚上起泡是常事,但年纪小,恢复快。进入草地之前,队伍已经行军多日,他双脚有点肿,但还是咬牙跟上。罗玉琪属于4军10师新剧团,主要任务是文艺宣传,帮同志们缓解疲劳。他和大家分吃有限的粮食,一起面对行军难关。作为红小鬼,他在剧团演小品唱歌,保持队伍士气。长征初期,他过河翻山,慢慢变成可靠的战士,尽管岁数小,但韧劲十足。他的经历跟很多年轻红军差不多,从家乡起步,融入集体,通过行动出力。 1935年秋,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西北草地,部队在泥泞地带前进。罗玉琪腹痛发作,因为队伍里有女同志,他离开队列去远处灌木丛解决。返回时,发现草地空旷,部队不见踪影。他沿记忆路线追赶,脚伤加重,每步都疼。草地沼泽多,他右脚陷入泥沼,下沉时听到声音。李玉胜带着几名掉队红军出现,用绑腿布拉他出来。李玉胜是28团副连长,独眼,右腿伤。小队有七八人,都是掉队战士。李玉胜成立草地临时党支部,任支部书记,用手指血染木板刻字,要求大家服从指挥。根据情况分工,炊事兵找野菜,猎户出身的设陷阱捉野兔鸟,轻伤员放哨,重伤员绑马鞍辨方向。罗玉琪分到轻伤组,早晚汇报身体状况。食物短缺,他们吃草根树皮。罗玉琪一次吃马粪里的青稞粒,当晚呕吐。雨季来,沼泽包围,他们用绑腿布连成人链通过,体力消耗大,两人牺牲。李玉胜决定轻重伤员分开,轻伤组追主力,重伤组等救援。将剩窝头分给轻伤组。分头后,轻伤组一名战士死于陷阱,罗玉琪坚持前进。 这个临时党支部其实收拢了29名伤病员,李玉胜作为最高军职,成了书记。他把大家组织起来,避免散乱。草地环境恶劣,沼泽遍布,天气多变,很多人掉队。李玉胜统一指挥,让支部发挥作用。每天汇报状况,防止病情恶化。食物问题最棘手,他们挖野菜,剥树皮,甚至从动物粪便找粮食。雨天行军更难,人链方式通过危险区,虽然有效,但有人体力不支倒下。分开行动是关键决定,轻伤组加速赶路,带情报给主力。重伤组留守,节省体力等援救。这套办法救了不少人,体现出组织力量。罗玉琪在轻伤组,脚伤虽疼,但跟着大家走。支部成立后,他们像一支小部队,互相扶持。长征过草地,红四方面军损失大,但这种临时机构帮很多人活下来。李玉胜的领导,让掉队者重获希望。 轻伤组走了二十多天,穿越草丛沼泽,在边缘看到红军旗帜。主力部队迎接,提供食物休整。主力派搜救队,根据情报找到重伤组幸存者,包括李玉胜。大家会合,在营地分享经历。草地结束后,李玉胜因表现突出升为团长。他找到罗玉琪,查看脚伤,两人交谈组织作用。李玉胜强调,在困难时,支部给人力量。罗玉琪继续随军,逐步升职。先在上海警备区防化处当副处长,后升处长,管后勤。之后调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部长,负责物资。晚年,他回上海警备区后勤部部长和顾问。罗玉琪回忆草地,说最怕迷失方向,临时党支部提供支柱,帮助克服难关。他的女儿罗沙粒记录口述,传承故事。通过这些经历,罗玉琪证明团结重要,直至生命结束。 长征过草地是红军史上艰难一页,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严重。战士们面对饥饿、伤病、沼泽,坚持北上。罗玉琪的故事典型,展现年轻战士韧性。李玉胜的支部,是基层组织典范,在绝境中凝聚力量。红军长征胜利,靠这种精神。罗玉琪从红小鬼成长为干部,经历反映时代。支部帮他们走出草地,赶上主力。搜救队行动迅速,救出重伤员。事后,李玉胜升职,继续领导。罗玉琪在后勤岗位,贡献多年。他的回忆,强调信念作用。女儿记录,让故事流传。长征精神影响后人,罗玉琪一生受惠。 这个故事不光是个人经历,还体现红军集体力量。草地临时党支部,救了罗玉琪和同志们。长征中,这样的例子多,战士们互相帮衬。李玉胜作为书记,决策果断,分工合理。罗玉琪脚伤恢复后,积极工作。主力部队重视掉队者,派队搜救。会合后,大家重振精神,继续长征。罗玉琪后来职务变化,体现组织培养。回忆时,他常说支部像灯塔,照亮前路。故事真实,基于历史资料。红四方面军在草地考验大,但坚持下来。罗玉琪逝世于2017年,享年97岁。他的经历,激励后辈。

0 阅读:79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