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盘盘鸭 2025-10-28 00:05:05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2024 年印尼《国际日报》编辑部,晨光透过玻璃窗。   77 岁的熊德龙戴着老花镜,在版样上圈出报道标题。   “中国乡村振兴” 五个字被红笔描粗,旁边堆着厚厚一摞荣誉证书。   证书上记录着:42 所学校、28 座桥梁、19 所敬老院,捐款超 4.2 亿。   他指尖划过版样角落,突然想起 2003 年的一件事。   当时有印尼华侨想回国寻亲,却因战乱丢失祖籍信息。   他得知后,让报社开辟 “寻亲专栏”,还自费派记者走访梅州。   三个月后,两对分离 40 年的亲人在报社重逢,他当场红了眼。   这股帮侨的热劲,早在 1975 年就藏不住了。   那时他刚把海绵厂做到印尼前三,听说华侨进货难。   立刻打通东南亚供应链,给华侨商户让利 30%,还垫资供货。   有老华侨感动地说:“德龙这孩子,比亲人还贴心。”   1998 年,他在印尼创办华文学校,遇到的阻力比想象中大。   有人劝他 “少管闲事”,他却把学校名字定为 “中华学堂”。   亲自编写教材,把《论语》《弟子规》融入课程,还请梅州老师来教。   如今这所学校已培养 2000 多名学生,不少人后来到中国留学。   2018 年,他又多了个新身份 —— 梅州侨联荣誉主席。   上任第一天,就带着侨商考察梅州产业园。   帮家乡引进 3 家印尼企业,解决 200 多人就业。   他常说:“华侨的根在中国,帮家乡发展是本分。”去年冬天,他在梅州考察时,发现山区孩子缺课外书。   回来后立刻联系出版社,捐了 5 万册图书,还建了 10 个 “爱心书屋”。   书屋开放那天,他特意赶去,给孩子们讲自己童年送面包的故事。   有个孩子说:“熊爷爷,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帮别人。” 没人知道,他办报还有个 “特殊任务”—— 记录华侨故事。   报社专门设了 “华侨口述史” 栏目,他每月都亲自采访一位老华侨。   已经整理出 300 多篇文章,结集出版了《华侨记忆》一书。   他说:“这些故事不能丢,要让后代知道华侨的根在哪里。” 2022 年,他又设立 “华文教育基金”,每年拿出 200 万资助贫困学生。   有个叫林晓的女孩,靠基金资助考上暨南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   女孩写信给他:“以后我也要当记者,像您一样讲好中国故事。” 他把信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地方,没事就拿出来看看。   现在他每天到报社,第一件事就是看寻亲专栏的读者来信。   遇到难办的案例,就标记下来,亲自跟进。   上个月还有位 82 岁的华侨,通过专栏找到梅州的侄子。   他笑着说:“只要我还能动,这专栏就一直办下去。” 他的办公室里,还摆着养母当年送他的那块玉佩。   玉佩边缘已经磨得光滑,却是他最珍贵的东西。   每天上班前,他都会摸一摸玉佩,像在跟养父母汇报。   “爸妈,我没让你们失望,还在为中国做事呢。”   如今 77 岁的他,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先练半小时太极拳,再看一小时华文报纸。   下午去学校或敬老院转转,晚上回到报社改版样。   子女劝他歇着,他却说:“能为中国多做一天,就是福气。”   上个月,他又有了个新计划 —— 组织印尼青少年访华团。   已经联系好北京、上海、梅州的学校,下个月就出发。   他要带着孩子们去长城、故宫,还要去梅州看他捐建的大桥。   “让孩子们亲眼看看中国,比说多少遍都管用。” 他笑着说。   现在他的办公桌上,除了版样和信件,还多了本访华团手册。   手册里贴着行程表,每个景点的介绍都是他亲手写的。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手册上,也照在他满是皱纹却依旧明亮的眼睛里。   这个没有中国血统的老人,用一生证明:心在哪里,祖国就在哪里。     信息来源: 央视网|[华人世界]我的中国心-熊德龙 2007.01.24 中国新闻网|“老外”华媒人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 2011.09.18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