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又教会中国实战一招,美国军队已经开始使用了!俄乌战争一大特点就是,数不清的远程攻击无人机,持续不断纵深打击轰炸! 10月25号,俄军一天就打下281架乌克兰的固定翼攻击无人机,这说明乌克兰那边也在拼命用无人机,而俄罗斯自己手笔更大,一天放出去500到600架天竺葵2、天竺葵3无人机,把乌克兰的后方炸得乱七八糟,这种打法彻底刷新了大家对现代战争的认知。 说到底其实也是这东西的厉害之处太戳战场痛点,既能用小钱办大事,又能靠协同作战撕开防线,还能没完没了地盯着对手打。 最直观的厉害之处就是“以小博大”的成本碾压,这一点乌克兰玩得最明白。他们用的RAM-2X自杀式无人机成本才8000美元,也就一部高端手机的钱,可偏偏能去炸俄军价值几百万美元的雷达和装甲车。 克里米亚的占科伊机场就是例子,俄军刚修好号称“低空目标克星”的“瓦尔迪”雷达,还吹嘘抗干扰能力多强,结果乌军几架廉价无人机一冲,刚刷完漆的雷达就炸成了零件,连备用机都没能幸免。 这种成本差简直是降维打击,俄罗斯受制裁,雷达造一台少一台,而乌克兰的无人机靠民用芯片和塑料壳就能组装,想要多少有多少,硬生生把俄军的防空圈炸出了筛子般的漏洞。 俄军后来也学乖了,用“柳叶刀-3”无人机组队,这玩意儿12公斤重,带着3公斤弹头,400公里的俯冲时速能打穿混凝土工事,三架一组就能把价值500万美元的豹2A4坦克炸成废铁,性价比高得吓人。 更要命的是集群的协同作战能力,它们可不是一群乱飞的“无头苍蝇”。 俄军搞出了“电子战+无人机”的组合拳,先派“波列-21”系统干扰乌军信号,再让侦察无人机摸清目标,最后“柳叶刀”“立方体”自杀式无人机跟着补刀,整套流程跟流水线似的。 顿河君士坦丁罗夫卡战役里,俄军的AI无人机群自主规划攻击顺序,有的吸引防空火力,有的直击装甲目标,72小时就瘫痪了乌军18个装甲连,乌军士兵连敌人在哪都没见着,坦克就成了废铁。 乌克兰则玩起了“多域联动”,黑海反击战里,先用TB2无人机低空突防,再派RAM-2X无人机偷袭地面目标,顺手还炸了俄军快艇,分工明确得像专业战队。 他们的“蛛网”行动更绝,把无人机偷偷部署在俄本土,借用当地通信网络发动袭击,一下就端掉了11架俄战略轰炸机,这种敌后渗透的本事,单架无人机根本办不到。 纵深打击的持续压制力也是无人机集群的杀手锏,能隔着上千公里把对手的后方搅得天翻地覆。 2025年10月,乌军三架无人机奔袭2000公里,直接炸了俄罗斯秋明州的安蒂皮诺炼油厂,750万吨年产能的核心装置受损,修都得花三周时间。不光是炼油厂,克里米亚的费奥多西亚石油码头、下诺夫哥罗德的炸药工厂,一天之内被近百架无人机横扫,俄罗斯炼油产能损失快到45%,能源命脉被掐得难受。 俄军也用集群打反击,新组建的“卢比孔无人机支队”三十天就摧毁了2000个目标,127辆坦克、83门火炮全成了战利品,“猎户座-2”无人机还能在15公里外精准投智能地雷,把乌军的补给线炸得稀烂。 这种持续不断的轰炸最磨人,克里米亚的俄军士兵白天修雷达,晚上防突袭,10月里擅离职守的就有200多人,士气早被拖垮了。 不管是俄军的“体系化压制”,还是乌军的“非对称破袭”,都把无人机集群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成本低能量产,协同作战能破防,纵深打击能打痛。 这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是俄乌战场用实打实的战果喂出来的经验,也难怪中美都盯着学——毕竟在现代战场上,谁能把这群“空中蜂群”用好,谁就攥住了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