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0%关税的计划美国方面已经不再考虑,因为中美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磋商得非常成功。 这场被外界称为 “悬崖边的对话”,在吉隆坡持续了整整一天半。25 日刚开场就进行了长达五个半小时的闭门会谈,第二天上午又接着磋商,连美方贸易代表格里尔都承认讨论过程 “紧张且密集”。 双方的议题几乎涵盖了近期所有经贸焦点:美方关心的海事物流和造船业 301 措施、芬太尼相关的关税与执法合作,中方在意的出口管制、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问题,还有绕不开的稀土贸易,都被摆到了谈判桌上。 贝森特在记者会上特意提到,这次磋商制定了 “非常有建设性且影响深远的框架”,正是这个框架让美方彻底放下了加税的念头。 美方态度的转变背后藏着不少现实压力。此前已实施的关税政策早已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苦不堪言,对华关税导致美国企业年均额外成本增加超百亿美元,相关行业流失了近 10 万个就业岗位。 更关键的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11 月就要审理前政府关税政策的合法性,一旦裁决不利,美方不仅要退还数千亿美元关税,还会让已突破 38 万亿美元的联邦债务雪上加霜。加上中期选举临近,选民对物价和就业的不满,让美方根本扛不起加征 100% 关税的后果。 中方能在磋商中守住核心利益,底气来自难以替代的产业实力。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领域占据全球 90% 以上的份额,而稀土正是美国新能源汽车、芯片等战略产业的关键材料,供应链稍有波动就会直接冲击其高科技与国防工业。 更别说中国完备的产业链配套能力,连国际芯片巨头曾尝试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都因缺乏关键零部件配套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30%,最终只能维持中国工厂的核心地位。这些实力支撑让中方在谈判中始终保持坚定,与美方的强硬立场形成博弈平衡。 磋商达成的共识远不止取消关税。双方还就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扩大农产品贸易等议题形成初步方案,几乎已能提交两国领导人审议。 消息传出后,全球市场迅速给出反应,多家跨国企业重启对华零部件采购计划,德国一家汽车制造商甚至宣布追加 20 亿元用于中国供应链升级,铜、铝等与中国制造业相关的期货价格也开始企稳回升。连特朗普都在吉隆坡东盟峰会期间表态,有信心与中方达成 “非常全面的协议”。 不过这场磋商的成果还需过最后一关,双方接下来要各自履行国内批准程序。毕竟 11 月 10 日就是现有对等关税暂停期的到期日,后续能否顺利衔接仍是关键。 但贝森特的表态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正如中方牵头人何立峰所说,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这场 “成功的磋商” 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注解。 总体来说双方都比较满意,更何况,美方其实非常清楚,全面对抗只会两败俱伤,无法避免与中方的贸易往来,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和关键矿产已经成为了美方无法克服的难题。 信源: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