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加拿大突然对中国卡车车身动手了!就在三天前,加拿大边境服务署悄悄对中国卡车车身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中国卡车车身在北美市场早就站稳了脚跟,现在突然被泼这么一盆冷水,行业里瞬间炸开了锅。 先说说中国卡车车身的实力,这些年咱国内商用车产业突飞猛进,卡车车身制造更是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从高强度钢材冲压到精密焊接,再到涂装工艺,技术水平早就不是十年前可比。 像江淮、东风这些企业旗下的车身厂,每年光出口到北美的订单就占不少份额,加拿大本地的几家卡车组装厂,一半以上的车身都从中国进口。 为啥加拿大企业愿意买?性价比摆在那。中国产的卡车车身,在满足北美安全标准的前提下,价格比本地产品低15%到20%。这可不是靠什么“倾销”,而是咱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势堆出来的。 国内光是专业做卡车车身的工厂就有上百家,原材料采购量巨大,钢材供应商给出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低8%左右。再加上自动化生产线普及,人工成本分摊下来也更划算,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竞争优势。 加拿大突然搞双反调查,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对劲。去年中国对加卡车车身出口额达到3.2亿美元,同比还增长了12%,这让加拿大本土的几家小厂坐不住了。 他们早在今年上半年就联名向政府施压,说中国产品“挤压了本地市场”,要求启动调查。现在边境服务署这一动作,明显是给这些本土企业“递刀子”。 但这事根本站不住脚。中国企业出口的卡车车身,每一笔交易都有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海关记录,既没有低于成本价销售,也不存在所谓的“政府补贴”。 相反,加拿大本土的卡车车身厂,反而常年享受政府的产业扶持资金。去年安大略省就给一家主要厂商拨了2000万加元的“技术升级补贴”,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竞争。 更有意思的是,加拿大的卡车组装厂这回也急了。多伦多一家大型组装企业的负责人私下吐槽,要是真对中国车身加税,他们的生产成本得涨至少18%。 这些组装厂本来就靠着中国车身的高性价比抢占北美市场,现在原材料涨价,要么自己承担成本压缩利润,要么就得涨价把压力转嫁给客户,不管哪样都得丢订单。 而且中国卡车车身的交付速度也是一绝。从下单到发货平均只要45天,而加拿大本土工厂至少要90天。不少加企的生产线都是按中国车身的交货周期排的,一旦供应出问题,整条生产线都得停摆。 这事还牵扯到下游的物流行业。加拿大的快递、货运公司大多用的是搭载中国车身的卡车,要是车身涨价导致新车采购成本上升,物流费用肯定得跟着涨,最后埋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有经济学家算了笔账,要是调查最终导致加征20%的关税,加拿大国内物流成本每年得增加4.5亿加元,相当于每个家庭多花300加元的生活开支。 中国这边也不是没准备。商务部已经第一时间表态,会密切关注调查进展,坚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少出口企业也开始梳理证据,准备积极应诉。 其实这些年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国企业早就积累了丰富经验。2023年应对欧盟的光伏反倾销调查时,就是靠完整的证据链和行业协作,最终胜诉保住了市场。 更关键的是,中国卡车车身的出口市场早就不是单靠北美。东南亚、中东、非洲这些地区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去年对东南亚出口额就增长了25%,就算加拿大市场暂时受影响,整体盘子也稳得住。 加拿大政府这回的操作,说白了就是短视。为了讨好少数本土企业,不惜牺牲整个产业链的利益,最后很可能得不偿失。 要知道现在全球供应链早就深度绑定,中国卡车车身产业带动了上万个就业岗位,也给加拿大企业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产品。这种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只会打乱正常的贸易秩序。 不少加拿大商界人士已经公开反对这一调查。温哥华商会主席就表示,自由贸易才是互利共赢的基础,搞贸易壁垒最终只会伤害自己。 接下来就看加拿大边境服务署的调查进展了,按流程整个调查得持续12到18个月。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场调查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 中国企业有实力也有底气应对,毕竟产品的竞争力不是靠几句“倾销”指控就能否定的。要是加拿大真敢加征关税,最后吃亏的恐怕还是他们自己的企业和消费者。 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公平和互利,耍小聪明搞贸易保护,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