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耻的印度人,在中国深圳成立技术非常低的科技公司,然后复制中国成熟的科技产品

冷紫叶 2025-10-28 16:06:18

现在无耻的印度人,在中国深圳成立技术非常低的科技公司,然后复制中国成熟的科技产品,卖向全世界,然后印度人还要公开嘲讽中国和中国人!这种操作,简直把“无耻”两个字写在了脑门上。 这些公司的套路其实挺简单,深圳本身就是全球电子供应链的枢纽,小到螺丝胶水,大到芯片模组,随便找个电子市场就能配齐全套零件。印度老板们摸清了这个门道,注册个空壳公司后,直接盯着国内卖得火的科技产品“照猫画虎”。 有做智能家居的,把国内品牌的扫地机器人拆了,换个logo就敢贴“印度设计”的标签;还有搞消费电子的,抄完充电宝抄蓝牙耳机,连产品说明书都只改个联系方式。 他们敢这么干,全靠钻了供应链的空子,要知道,印度本土至今都没搭建起完整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体系,哪怕是苹果在印度组装的手机,90%的组件还得从中国发货。深圳的印度公司更省事,直接采购国内成熟的模组进行拼接,连最基础的模具开发都省了。 这种“组装式创新”技术门槛低到离谱,几个懂点电路的工人就能搭起生产线,成本比正经研发低了不止一半。 靠着这种路数,他们的仿品确实卖向了不少国家,东南亚、非洲的一些小商贩就吃这一套,毕竟价格比正品便宜三成以上。有数据显示,印度电子产品出口去年第二季度涨了56%,虽说主力是手机组装,但这些深圳仿品也借着跨境电商的渠道混在里面分蛋糕。 更气人的是,他们还敢在海外展会上吹嘘,说这是“印度智造”超越中国的证明,把抄袭来的东西包装成自主创新的成果。 最让人不齿的是某些印度老板的嘴脸,明明车间里的技术员都是从国内科技公司挖来的,核心代码靠逆向破解,却转头就在采访里嘲讽中国科技“只会堆料不会创新”。有次广交会,一个卖仿冒智能手环的印度老板当着记者的面说,“中国人只会做廉价货,真正的技术还得看我们”,这话传到国内科技圈,不少人都觉得被恶心到了。 这种底气其实来得特别虚,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离开深圳的供应链根本玩不转,中印越电子协会统计过,光2020年就有500家中资贸易公司在为印度相关企业服务,每年往来中印的技术人员多达10万人次。 换句话说,他们所谓的“印度公司”,从零件采购到生产指导,全离不开中国产业链的支撑。一旦断了这些资源,他们的工厂不出一个月就得停工。 更讽刺的是,印度本土一直在喊“制造本土化”的口号,莫迪政府还砸钱搞PLI计划,想打造自己的电子产业生态。可现实是,连最简单的手机支架、工业胶水都得从中国进口。深圳的这些印度公司正好钻了这个空子,把中国的成熟技术当成自己的跳板,一边赚着差价,一边还忙着踩一脚原创者。 其实这种套路早有先例。十多年前印度的手机品牌就是靠“中国供应链+本地渠道”起家的,Micromax、Lava这些牌子的手机,从设计到生产全靠华勤、闻泰这些中国ODM厂商代工。现在不过是把战场换到了深圳,把功能机换成了智能硬件,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的抄袭模式。 好在市场和法律都不傻,深圳中院去年就判过一起游戏“换皮”案,抄袭的公司不光要赔钱,还得公开道歉。那些印度老板也怕吃官司,所以只敢抄中小品牌的产品,碰到华为、大疆这种有核心专利的,连碰都不敢碰。而且海外市场也在觉醒,不少采购商吃过仿品的亏,现在更愿意找有自主研发资质的中国厂商合作。 说到底,这种靠复制粘贴赚快钱的路子走不长远,深圳能成为科技之都,靠的是无数企业十几年的研发积累,不是换个logo就能复制的。 那些印度老板现在笑得欢,可等中国企业的专利壁垒越筑越高,供应链卡得越来越严,他们迟早得为自己的“取巧”付出代价。毕竟真金不怕火炼,靠抄袭撑起来的泡沫,一戳就破。

0 阅读:0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