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赖岳谦直言:“以中国大陆这么大的体量,到今天还没完成统一,这不正常!” 这句话,说到了要害,今天的中国,不论是硬实力还是国际地位,都不是几十年前能比的,可统一这件事却迟迟没有落地,这种落差,让人不得不去想,到底是哪里卡住了。 先看综合实力,经济上,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制造业门类齐全,几乎所有工业品都能自己生产,不靠别人供应。 农业上,能养活14亿多人口,主粮自给没问题,科技上,5G、人工智能、航天、新能源等领域都在快速突破,欧美的技术封锁已经很难真正压制。 军事上,通过大规模阅兵和演训展现出来的能力,尤其是在台海方向的准备,已经让世界清楚,中国完全有力量和信心打赢一场保卫统一的战役,就算考虑到外部势力介入,也有十足的胜算。 照理说,这样的条件早该让统一提上日程。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是打不过,也不是等实力,那为何还停在原地? 一些人总爱拿“慎战”“不要影响经济”为理由,可真要细究,这些说法显得很空,维持分裂其实本身也是消耗,军事部署长期高强度投入,经济合作受限制,反而是统一之后,经济整合、资源流动才能释放更大红利。 既然外部或宏观因素不再是主要障碍,视线就得转向内部,有一种说法很值得注意——一些在国内握有话语权的人,在海外存放了大量财产和投资,一旦出现冲突,那些存在外国银行的资金、海外房产、股份,很可能被冻结甚至直接没收。 对他们来说,维持现状最保险,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财富安全不受威胁,这部分人有影响政策舆论的能力,他们的立场很可能左右社会氛围。 于是,那些看似“为了和平稳定”的声音,有的背后其实是为了私有财产的安稳,而不是单纯从民族大义出发,理由可能会包装得很动听,比如民生优先、发展优先、减少冲突损失,但实质上,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安全。 这并不否认普通人希望和平的心情,那种朴素愿望是真诚的,但掌握资源与权力的精英层面,其利益结构更复杂,他们的选择对方向影响极大,在国家实力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内部这些掣肘因素就可能成了最大的拖延理由。 赖岳谦提出的“不正常”,归根结底就是揭开了这层遮掩:今天的中国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完成统一,但在真正采取行动时,一些人的私利与国家整体利益没有站在同一条线上。 这种博弈,不是敌人给我们设置的障碍,而是自己阵营里存在的裂缝,要跨过这道坎,不只是比拼军力和经济,更需要正视和解决内部的利益问题,才能让国家大义和民族复兴的目标顺利抵达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