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欧盟宣布,要将两家日产能合计达60万桶的中国炼油企业--辽阳石化和山东裕龙

红楼背疏影 2025-10-29 14:01:28

什么!欧盟宣布,要将两家日产能合计达60万桶的中国炼油企业--辽阳石化和山东裕龙石化,以及中国石油的贸易部门中石油香港公司列入了对俄制裁名单。   这是欧盟首次制裁中国大型炼油厂和石油贸易商。 10月23日欧盟第19轮对俄制裁名单公布,辽阳石化、山东裕龙石化和中石油香港公司的名字被正式列入。 欧盟此次制裁绝非随意为之。辽阳石化是东北亚最大的航空煤油生产基地,其产品直供沈阳桃仙机场和朝鲜半岛航线;山东裕龙石化则承载着替代韩国炼油产能的战略任务,其生产的低硫船用燃料油直接影响国际航运定价。 选择这两家企业,实则是瞄准中国能源体系的枢纽节点。更关键的是中石油香港公司——这家注册于香港的贸易平台承担着中国40%的原油进口中转,欧盟此举意图掐断中国能源贸易的金融通道。 对比2012年伊朗石油禁运时的制裁规模,本次制裁显然更具针对性。当年欧盟仅禁止成员国进口伊朗原油,而今却直接针对第三国企业实施次级制裁。 这种从"限制购买"到"阻断加工"的转变,反映了西方制裁策略的升级。更值得玩味的是2024年欧盟对印度炼油企业的网开一面:同样加工俄罗斯原油的印度信实工业并未上榜,这种选择性执法暴露了制裁的政治本质。 中国早在2023年就已构建俄罗斯原油的"影子供应链"。辽阳石化通过"保税加工"模式,将俄油炼制为化工原料后再出口,完美规避原产地规则。 山东裕龙则创新采用"原油互换"机制,将俄油与中东原油混合加工,使最终产品难以溯源。这些合规规避手段,使得欧盟制裁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替代渠道建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2025年输气量已达500亿立方米,中亚管道D线即将投产,这种陆路能源通道使中国减少了对海运风险的暴露。与日本90%原油需经马六甲海峡相比,中国陆路能源进口占比已提升至35%。 欧盟制裁加速了全球能源贸易板块分裂,俄罗斯原油折扣幅度从2023年的每桶15美元扩大至2025年的28美元,中国炼厂借此获得成本优势。印度尼西亚、巴西等新兴产油国趁机抢占欧洲市场,这种供需重组正在改写OPEC+的定价权。 更深远的影响在航运领域,中国航运企业新增18艘阿芙拉型油轮专门从事俄油运输,这些船舶安装北斗终端,采用人民币结算。 传统上由希腊船王控制的能源运输格局正在被打破,中国船东在全球油轮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12%升至2025年的23%。 中石油香港公司被制裁后,立即启动备用方案:通过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进行人民币结算,采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这套备用系统在2024年中美金融脱钩风险加剧时就已秘密建设,如今成为破局关键。 欧盟的失误在于低估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25年人民币在全球石油贸易结算中占比已达18%,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币日交易量突破800亿元。相比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俄罗斯金融体系的不堪一击,如今中俄建立的替代支付网络已具相当韧性。 制裁反而助推中国炼化技术升级。辽阳石化新建的智能炼厂采用自主研发的分子管理技术,能将俄油中的重质成分高效转化为航空航天材料。 山东裕龙开发的等离子体裂解装置,可处理高硫原油而无需依赖美国UOP公司的催化剂。这些技术突破,使中国炼厂在原料选择上拥有更大自由度。 欧盟的制裁清单意外成为中国技术的试金石,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石化装备出口增长42%,特别是炼化反应器首次进入德国巴斯夫供应链。这种技术逆袭,与2010年中国光伏产业被欧盟反倾销时的处境已天壤之别。 欧盟试图将制裁与碳中和绑定,指责中国炼厂碳强度超标。但数据显示,山东裕龙采用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捕获率比欧盟同类装置高15个百分点。中国新建炼厂单位能耗较2015年下降28%,这种技术进步使气候议题难以成为有效施压工具。 更巧妙的是绿色转型叙事,中国将俄油加工视为"资源再利用",强调其相比北美页岩油开采更低的环境破坏。这种话语体系重构,使欧盟在道义层面陷入被动。 欧盟的能源制裁如同精密手术刀,却切在了中国构建多年的能源铠甲最厚处。从里海沿岸的输油管道到海南岛的商业储备基地,从新疆的光伏制氢到东海的海上风电,中国建立的多元能源体系已具备抗冲击能力。 这场制裁博弈最终揭示的,不是中国能源体系的脆弱性,而是全球权力转移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摩擦与重构。当西方逐渐失去能源武器的话语权,世界正迎来真正的多极能源秩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欧盟首次制裁中国大型炼油厂和石油贸易商,我商务部回应 2025-10-23 20:27·观察者网

0 阅读:52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