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广袤的远东地区,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 远东的基本盘大得惊人,617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占了俄罗斯快三分之一还多,可人口才600多万,还不如咱们一个地级市多,每平方公里连1.2个人都不到,而且每年还在往外跑,2024年一年就少了3万多人。 这么稀的人口,就算有再好的资源也没人开发,普京早在2016年就搞了“远东1公顷土地”政策,免费给俄国人送地,折腾了这么多年也就12万人申请,真正拿到地干事的才4万多,新冒出的居民点屈指可数,根本顶不上用。 要知道开发远东光有人还不够,还得有产业,可远东的产业说难听点就是“靠天吃饭”。这里藏着俄罗斯30%的木材,还有挖不完的钻石、铀矿和稀土,但拿得出手的产业基本都是卖原材料。 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占比还不到3%,十年间GDP从4万亿卢布涨到11万亿看着热闹,其实多半是靠能源出口撑起来的门面,哪是单靠卖原材料能有这规模? 就拿稀土来说,明明攥着宝贝,却连像样的提炼厂都没有,只能卖初级矿石,等于把利润空间拱手让人。 产业起不来,核心是缺钱。普京喊着要在未来十年投40到50万亿卢布,可这笔钱对远东来说就是杯水车薪,单修一条从圣彼得堡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公路就得花上千亿,还要给贝阿铁路搞双轨电气化,这些工程随便拎一个出来都得砸重金。 并且西方制裁堵死了融资路,私人资本看着这地方回报率低、风险大,压根不敢进场,俄政府只能自己硬扛,钱从哪儿来始终是个大难题。 钱不够,基础设施就成了摆烂的重灾区。远东的交通简直能让人崩溃,阿穆尔州36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公路少得可怜,偏远村镇只能靠飞机出行,可飞的都是些苏联时期的安24老古董,机龄比飞行员还大,2025年还发生过坠毁事故,就这样还得延期服役到2030年,不是不想换,是真没钱买新飞机。 铁路也好不到哪儿去,西伯利亚大铁路跑一趟得一周多,货运量早跟不上需求,北极航道看着时髦,全年三分之一时间得破冰船护航,运费贵得离谱,根本没企业愿意用。 连电力都成问题,制造业想扩产都怕突然断电,普京专门下令搞能源计划,可资金没到位,至今还是纸上谈兵。 还有技术短板,西方企业撤离后,远东的工厂连核心零件都凑不齐,只能靠“平行进口”搞些替代品,成本涨了不说,质量还没保障。就像支线飞机的零件,以前从乌克兰进,现在只能走灰色渠道,修修补补凑合用。 俄罗斯自己搞的新客机“拉多加”,原计划早该量产,结果拖到2027年都未必能落地,等得起的企业没几家。 没有技术支撑,就算有资源也只能卖原料,永远赚不到产业链的钱。其实这些年俄罗斯不是没试过找帮手,东方经济论坛开了十届,来了70多个国家的代表,可真金白银投钱的没几个。 反倒是中国早就悄悄下场,黑龙江的企业在远东租地种粮食,成了最大的农业合作方;天然气管道更是加足了马力,“西伯利亚力量”从每年送380亿立方米提到440亿,“远东”管道也从100亿涨到120亿,30年的长约签得稳稳当当。 而且中国不仅能出钱,还能派建设队伍,修铁路、建港口这套活儿,全世界没谁比中国更熟练,远东缺的正是这种能把蓝图变成现实的硬实力。 俄高官喊着“卖地”,听着离谱,其实是戳破了窗户纸。远东开发的死结从来不是缺资源,而是人口、资金、技术、基建这四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俄罗斯自己搬不动,又放不开手脚找外人。 中国恰恰是唯一能同时补上这些短板的国家:有人能去搞生产,有钱能砸基建,有技术能升级产业,还能消化掉远东的资源。这根本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找对了破局的关键钥匙。 说到底,不是俄罗斯不想把远东搞起来,是单靠自己实在没这个本事,喊了这么多年“向东看”,却始终没迈过那道坎。 俄高官的提议,本质上是想借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中国的力量真正拉进来。 远东的未来从来不在欧洲方向的回望里,而在与中国的深度绑定中,这片沉寂的土地要想活过来,终究得靠这种优势互补的实在合作,这不仅是俄罗斯的出路,更是欧亚大陆东边这片土地真正的生机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