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岁的莫言透过窗户纸的破洞,看到一名男教师正往女教师郑红英的裤腰里塞花生,郑红英“咯咯”地笑个不停。但莫言怎么都没想到,一个窥探,竟断送掉自己升中学的机会。而且,这一辍学就是17年!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人口多,有祖父管嵩峰、祖母戴氏、父亲管贻范、母亲、大哥管谟贤、二哥管谟欣,还有姐姐。他家属于上中农成分,日子过得紧巴巴。父亲管贻范当会计,负责村里事务,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照顾一家老小。莫言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身体瘦弱,衣服补丁摞补丁,冬天棉袄破得挡不住风。村里没什么玩的,他就爱听老人讲故事,那些乡野传说让他着迷。他常在夏夜蹲在树下,听狐仙和英雄的事迹。 小学是莫言最开心的时候。他从1961年9月开始上学,教室用土坯垒成,窗户纸破洞透风。他坐在木板课桌前,用半截铅笔写字。课余借书看,蹲墙角一读就是一下午。书页翻得响亮,让他接触到外面世界。可惜好景不长,因为家庭成分是中农,他12岁被迫离开学校。那是1966年,他读到五年级就停了。离开那天,他背着破布包走出教室,踩在泥路上往前走。从此他开始农村劳动,主要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长达几年时间。 1967年一个冬夜,莫言被家里派去教师办公室送通知单。外面风大,他手持纸张往前走。接近办公室,闻到炒花生香味。那时候花生是稀罕物,他停步靠近窗户。窗户纸上有小洞,他踮脚往里看。室内男教师捏花生往郑红英裤腰塞,她身体动着笑起来,几颗花生掉地滚开。莫言手松开纸张,转身跑回家。 次日,莫言把这事告诉好友张立新。张立新拿烧焦木炭,拉他到大队部墙边。两人蹲下,在墙上画男教师手臂伸向郑红英裤腰,裤子鼓起,旁写花生塞一斤。村里孩子围看大笑,大人走近指点。郑红英名声坏了,她在村口骂几天,没人理她。 一年后,村里办农业联合中学,莫言穿旧衣背布包到校门看名单。挤人群中扫纸张,没自己名字。姐姐拉他进办公室,郑红英坐桌前持笔,说上级规定中农孩子不收。姐姐上前请求,郑红英移开目光起身出门。次日姐姐带鸡蛋再去,郑红英看一眼推开,说别用这个求她。关门走人,莫言站门外低头看地。这事让他没法入学,只能回家拿锄头干活。 辍学后,莫言每天早起下地。夏天太阳晒,满身汗泥土沾裤腿。冬天风吹,手脚冷,棉衣挡不住寒。几年没碰书,只干田间事。这些让他了解农村苦辣。亲戚帮忙,他1973年去县棉花加工厂。厂里机器响,棉絮飞,他站传送带旁整理棉包,扛肩上腰酸。休息时掏废纸旧笔,在昏灯下写工厂事。 1976年,莫言参军,穿军装做训练。早晨跑步汗湿帽。闲时借书在木床上看,灯晃眼。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拿报纸摸字迹。接着《丑兵》出,让他提干。1983年调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翻资料笔记录。这里接触多书,创作顺手。1984年获解放军杂志奖,进解放军艺术学院,用笔名莫言。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登《中国作家》,摸样刊封面。次年《红高粱》出版,站书店看书上架。 1991年莫言获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联合文学硕士。2005年获香港都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他作品多带泥土味,如《红高粱》《蛙》《生死疲劳》。从农村到军营,他用笔记生活。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中国人得此奖。作品传世界,证明坚持能变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