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心甘情愿地牺牲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就说青藏铁路那事儿,全长1956公里的铁路修在世界最高的高原上,光想想那些冻土、缺氧的施工环境就知道有多难。前后砸进去的钱要是算经济账,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回头钱,运营初期每年都得贴钱。可没人在乎这个,因为大家都清楚,这条铁路打通的是西藏和外界的经济命脉。 没修铁路的时候,拉萨的煤炭每吨要卖到700块,水泥更是贵到七八百,这成本把多少生意都挡在了门外;铁路通了之后,进出藏的货物量翻着倍涨,西藏的铬矿、锂矿这些宝贝才能运出来,连旅游业都跟着火了起来。 后来有人算过,西藏GDP和进出藏货运量的关联度高达0.999,几乎是货运量涨多少,经济就跟着涨多少,这哪是单纯的铁路,分明是给国家版图钉上了稳固的铆钉。 不光是这种惊天动地的大工程,就算是城市里不起眼的民生项目,也藏着同样的逻辑。武汉天兴洲上那个水厂,1996年建起来就没打算赚钱,纯属公益性质。每天就供3000吨水,服务也就800来人,一年运营费得30万,要是靠收水费回本,猴年马月都不够。可政府还是投钱建、持续管,就因为不能让岛上的老百姓没水用。 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在美国想推动简直难如登天。纽约那个高线公园号称是非盈利典范,可仔细一看,全靠曼哈顿核心地段的先天优势,拉来3500万美元的私人捐赠,还得靠投资增值赚收益才能维持,换个偏远点的地方早凉透了。 中国这边的思路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算大账、算长远账。当年建青藏铁路,没人纠结今天花的钱明天能不能赚回来,而是盯着十年后、几十年后西藏能不能融入全国发展大局;运营天兴洲水厂,也不是为了水费收入,而是要让每一片土地上的人都能享受到基本保障。这种投入看似“亏了钱”,实则攒下了更宝贵的家底:西藏的资源活了,民生稳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根基就更牢了。 美国那边就不一样了,私人资本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每一分钱都要算清楚回报率。偏远地区的铁路没人修,因为赚不到钱;小社区的水厂没人管,因为利润太薄。他们不是没能力做,是没动力做,毕竟资本的天性就是追着钱跑,哪会管什么国家长远利益。 鲁比奥能感慨出来,也算看透了这层本质:中国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某笔生意赚了多少,而是靠那种“为国舍利”的狠劲,把钱花在刀刃上,把力用在根基上。 这种差异说到底不是能力问题,是选择问题。中国愿意为了国家强大啃硬骨头、做赔本买卖,美国却困在“不赚钱就不干”的死胡同里。等到中国的基础设施连成片、民生保障兜住底,那些当初“亏掉”的钱,早就变成了别人抢不走的竞争力。 鲁比奥的感慨,与其说是认输,不如说是点破了两种发展逻辑的真正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