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欧盟谈好了 当地时间10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双方就中欧关系以及未来的合作进行了重点讨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欧合作的根本在于双方建立了坚实的政治互信,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复杂化,世界经济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一些国家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给全球贸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中欧两方选择通过加强政治互信,深化合作基础。 这次会谈中,双方明确表示,将摒弃过去的“对抗思维”,改而采取“协商优先”的方式解决经贸摩擦和分歧。 对于一些曾经存在的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等问题,欧盟承诺为中国企业提供非歧视性的市场环境,杜绝不合理的技术限制和政策壁垒。 同时,中国也表示愿意与欧盟建立高层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以便从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合作中的分歧。 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双边问题,更具全球意义。双方还就全球治理问题达成高度共识,表示将携手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强化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中的协同作用。 从双边到全球,中欧的合作视野得到了全面提升。 绿色合作是这次会谈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在清洁能源和碳减排领域的合作,展示了双方优势互补的潜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已经在光伏、风电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 而欧盟在绿色技术研发和碳中和战略规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双方的合作无疑能帮助双方在全球绿色发展领域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具体而言,中欧在绿色合作方面明确了三大合作方向:第一,双方将共同攻关绿色转型的关键技术,包括高效储能系统、碳捕集与利用等领域。通过技术研发的合作,双方希望能够加速绿色转型的进程。 而且,双方将加快既有项目的落地,比如中欧光伏电站的共建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的联合研发项目。以希腊色雷斯风电项目为例,双方合作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绿色发展,还为全球绿色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第三,双方将在绿色产业标准上进行协作,探索制定统一的绿色标准,解决“标准壁垒”问题,推动绿色产业的全球化。 除了绿色合作,中欧两方还在供应链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供应链不稳定的问题,尤其是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全球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欧两方决定加深在产业链和供应链领域的合作。 中欧班列的扩展就是一个重要的成果,过去,由于红海局势的不稳定,亚欧之间的60%货船需要绕道好望角,运输时间大幅延长,运费也飙升。 对此,中欧两方决定加强中欧班列的运作,今年中欧班列的运行频次将比去年增加15%。 更重要的是,双方还计划将中欧班列与地中海的海运网络进行整合,构建“陆路+海路”的闭环运输系统,这样不仅能够缩短运输时间,还能降低运输成本,为两地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稳定的供应链支持。 中国的5G技术、数字平台解决方案与欧盟的高端制造技术和精密仪器技术形成了互补关系。这种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帮助欧洲的传统制造业完成数字化升级,还能为中国的数字技术提供丰富的落地场景。 这一合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比亚迪在匈牙利的整车厂就带动了当地约3万个就业岗位,远景科技在西班牙的零碳氢能产业园则覆盖了工业、航海等多个领域。 为了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中欧还决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关键零部件的联合储备,并通过中欧班列绿色中转站等建设,提升合作韧性,从而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链风险。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过程中,碳关税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欧盟曾计划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尤其是对中国的钢铁、铝制品等产品,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在这次会谈中,中欧达成了重要协议,欧盟决定给予中国企业3年的过渡期,同时中国企业参与的绿色项目可以用来抵扣部分碳关税。 这一举措不仅为中国企业减轻了成本压力,也为未来的绿色合作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同时,欧盟承诺将为中国企业提供非歧视性的市场准入环境,消除不合理的技术壁垒。 双方还在绿色技术领域达成“互认”协议,即中国的光伏、风电设备可以不受欧盟标准的限制直接进入市场,反之,欧盟的碳捕捉技术也可以更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 通过这一系列的协议,中欧双方进一步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也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