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牺牲自己的妈妈,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

洋洋看育儿 2025-10-31 15:01:12
嗨,我是艾嘻。 我家有个五岁的小公主,孩子出生后,我自己带了一年,后来婆婆帮我们带了两年,上幼儿园后她就不愿意继续帮我带了。 所以后来都是我和队友,一路痛并快乐着带过来的。 有次队友要去广州两天,我拖班里的妈妈放学帮我带了几个小时,接到后又马上去买菜做饭哄孩子睡觉。 经常有人对我说:“带孩子这么辛苦,你真不容易啊!”但说实话,我从不觉得这是一种牺牲。我依然是我自己。 虽然我是孩子的妈妈,但这个身份并没有吞噬我 妈妈只是我众多角色之一,照顾孩子也只是我人生的一部分责任。 这份责任当然要认真对待,但它不该占据我生活的全部。 然而,这样的想法,似乎和很多人对“妈妈”的期待不太一样。 社会好像默认,做了母亲,就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情感都奉献给孩子,要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妈妈”,要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仿佛只有这样,才算是合格的母亲。 之前读到一篇关于“密集母职”的文章,里面说的是母亲被期待全身心投入孩子的养育,以孩子为中心,甚至不惜牺牲自我。这种观念依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我始终相信,恰到好处的母爱,不是全盘牺牲,而是爱孩子的同时,也好好爱自己;照顾孩子的同时,也不断滋养自己。做“六十分妈妈”就够了,剩下的四十分,留给自己。 只有当妈妈自己的内心是充盈的,才能自然地流淌出爱和能量,真正滋养孩子。 🌟 我始终提醒自己:孩子的世界需要妈妈,但妈妈的世界不能只有孩子。我会有意识地为自己留出时间。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我也会用来读书、学习、写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些小事让我持续感受到“我”的存在,不止是“孩子的妈妈”,更是我自己。 🌟 以孩子为中心,反而容易失去平衡 我曾一度陷入这样的循环:孩子稍有情绪或成绩波动,我就焦虑自责,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后来才明白,这种紧张感反而会影响孩子的状态。 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无缺、随时待命的妈妈,而需要一个情绪稳定、有自己生活的妈妈。 适度“退后”,反而给了孩子更多成长的空间。 现在,我会明确告诉她:“妈妈现在要工作/看书,你可以自己玩一会儿。”她渐渐学会了独处,创造力也反而被激发出来。 🌟 拒绝过度牺牲,才能彼此滋养 我从不为孩子过度牺牲自己的需求。累了就说累,不想陪玩时就坦然拒绝。 我也不认同“当妈就必须忍受一切”的观念。 真正的爱,不是单向的付出和牺牲,而是彼此照亮、共同成长。 亲子教育

0 阅读:11
洋洋看育儿

洋洋看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