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直言: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

万事浮华 2025-11-01 07:53:28

美国国务卿直言: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 1958年,中国启动青藏铁路建设,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铁路,从格尔木到拉萨段每年亏损12亿元。按市场逻辑,这样的项目早该被否决,但中国政府不仅持续投入,还动员数万建设者攻克冻土、缺氧等技术难题。 可中国就是认死理,哪怕当时技术不够先停一停,也没放弃这个念想。 2001年二期工程开工,花甲之年的孙永福带着数万建设者上了高原,他们要啃下冻土、缺氧、生态脆弱这三块硬骨头。 冻土就像会呼吸的冰块,热了下沉、冷了膨胀,全球工程师都没辙,咱们的团队抱着风火山试验基地30多年攒下的1200多万个数据,硬生生琢磨出“主动降温”的中国方案,让铁路在冰盖上稳如磐石。 昆仑山隧道里涌水涌泥,工人背着氧气瓶在冰水里作业,最后靠特制混凝土和保温层才化险为夷。 为了保证建设者安全,全线设了100多个医疗点、26台高压氧舱,两三万人在高原干了五年,居然没一个人死于高原病,这在国际医学上都是奇迹。 更难得的是修铁路还护着生态,专门给藏羚羊留了33处通道,光环保投入就花了15亿,占了总投资的4.6%。 2006年铁路通车,可账面上的亏空也跟着来了——格尔木到拉萨段每年要亏12亿。按美国那种市场逻辑,这种项目早该砍了,可中国政府不光接着投钱维护,还不断升级线路。 有人算过经济账,可中国人更会算大账。通车前西藏的货运全靠汽车,成本高得吓人,铁路一通货运成本直接降了60%,西藏的GDP从2006年的342亿涨到2023年的2300亿,铁路的贡献率就占了30%。 旅游业更不用说,每年收入增速都在25%以上,以前藏区的孩子看病上学要走几天山路,现在坐火车几小时就能到格尔木、西宁,沿线109个贫困县全靠这条铁路脱了贫,拉萨到那曲的人口流动量翻了4倍。 这些好处哪是每年12亿的亏损能衡量的?这根本不是生意,是给子孙后代铺的路。 再看看美国,就能明白为啥他们干不了这种事,洛杉矶到旧金山的高铁修了十年,600公里的线路只建成了36公里,最后干脆烂尾了。 一百多年前纽黑文到纽约的火车要开两小时,现在还是两小时,换成中国的高铁半小时就到了。 不是美国人不会修,是没人愿意掏钱干不赚钱的活。 有分析师说美国是“律师主政”,每10万人里有400个律师,是欧洲的三倍,克林顿、奥巴马都是律师出身。 这些人满脑子都是流程和规则,更在意保护既有的财富,根本不愿花力气搞建设,华尔街更是只爱“轻资产”,觉得芯片和薯片没区别,把制造业都迁到国外,结果本国的工程师越来越少,连苹果想在美国开个工程师会都凑不齐人,在中国一凑就是几个足球场的规模。 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像中国这样砸钱攻坚冻土、守护生态,简直是天方夜谭。 其实青藏铁路不是个例,中国干过太多“不赚钱但必须干”的事。甘肃天水的石咀村,有人捐了3000万建幼儿园,每年还贴400万运营,要是盯着利润,谁会把钱投到偏远乡村?还有零碳图书馆、百草园这些公益项目,都是奔着让老百姓受益去的,不是为了回本。 反观美国,基础设施老化了几十年没人修,低收入人群住不上房、通勤要花几小时,可资本宁愿把钱投到虚拟经济里炒泡沫,也不愿碰这些“吃力不讨好”的民生工程。 这就是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发展是“工程师治国”,想的是怎么把国家建得更结实、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美国是资本说了算,只看短期能不能赚钱,长远的事没人管。 有人可能觉得亏12亿可惜,可要是没青藏铁路,西藏能有今天的发展吗?能有那么多藏族同胞走出高原、看看世界吗?能让边疆和内地贴得那么近吗?这些价值根本没法用钱算。 美国国务卿看明白了,这种“不计眼前利、甘为长远计”的劲头,是美国没有的,资本能堆出短期的繁荣,可只有真正为人民、为国家的长远打算,才能攒下实实在在的底气。 青藏铁路上的每一根铁轨,都刻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我们不是不会赚钱,是更懂什么比钱更重要。这种格局,才是中国真正的竞争力,也是美国学不来的根本原因。

0 阅读:133
万事浮华

万事浮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