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俄罗斯航空发动机技术底子厚实,从苏联时代积累下来不少经验。PD-35这款引擎推力达到35吨级,原本是为中俄联合的CR929宽体客机设计的。 项目启动时,两国本来是平等伙伴,计划共享技术。但2023年俄罗斯退出合作,原因包括西方制裁导致零部件供应难,资金链吃紧,加上双方在市场份额和技术转让上谈不拢。 中国继续推进,改名C929,独立开发。 俄罗斯退出后,自己的宽体机项目ShFDMS也用PD-35,但进度慢。俄罗斯工业部长曼图罗夫在2024年表态,考虑向中国供应PD-35,作为备选引擎。 这算是一种角色转变,从联合开发者变成供应商。俄罗斯这么做,一方面是想注入资金,缓解制裁压力;另一方面,看中中国市场潜力大,能帮自己引擎打开销路。 中国C929项目需要可靠动力,国产CJ-2000还在测试阶段,短期内PD-35能填补空缺。 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这些年进步明显。早年依赖进口,像AL-31F这样的俄制引擎用在军机上。但现在,国家投入重金,中航发集团推进长江系列,CJ-1000已经在C919上验证,推力逐步提升。 CJ-2000针对宽体机,目标推力35吨级,材料和气动设计都有突破。只是研发周期长,涉及高温合金和叶片制造,这些技术需要时间积累。 俄罗斯清楚,中国不是永远卡在短板上,按照这个速度,几年内就能自给自足。所以,他们选择现在出手,突破以往出口限制。 以前俄罗斯对高端技术出口谨慎,尤其军民两用产品,受国际协议管制。但面对西方封锁,俄罗斯调整策略,向中国开放供应。这不光是商业决定,还牵扯地缘因素。 中俄加强合作,能互补优势,俄罗斯提供整机经验,中国在数字化和供应链上帮忙。 俄罗斯供应PD-35,还考虑到全球航空市场变化。波音和空客垄断宽体机,中国C929想分杯羹,但发动机是关键瓶颈。西方制裁俄罗斯,禁售先进部件,但中国不受影响,能成为桥梁。 俄罗斯副总理在访华时提到,愿意讨论重型引擎供应,前提是互利共赢。这突破了以往的出口管制,因为PD-35有军用潜力,受ITAR类似规则限制。 但俄罗斯现在优先经济恢复,军工出口是重要收入。 数据显示,2024年俄中贸易额超2000亿美元,航空部分增长快。中国买引擎,能帮俄罗斯更新生产线,引进中国电子系统优化控制。 中国发动机短板确实存在,像涡扇比冲和寿命比国际先进低10-20%,但国家项目支持下,材料科学进步大,钛合金和陶瓷基复合物都有成果。俄罗斯认准这不是永久障碍,所以及时合作。 全球技术格局在变,单一国家垄断时代结束。中俄航空合作是例子,优势互补产生效益。俄罗斯PD-35在设计和试验上强,中国在智能制造上领先。 供应决定后,两国可能联合测试,优化性能。中国发动机瓶颈主要在可靠性,飞行小时数低,但通过数据积累在改善。俄罗斯评估,中国不会永远依赖,他们的长江-1000已商飞验证。 突破限制源于现实压力,俄罗斯经济下滑,军工需要订单。中国C929推进快,2025年已完成初步设计。俄罗斯工业部长访华,讨论供应细节,这标志转向务实合作。 技术发展促进进步,中俄合作是桥梁。全球治理多元化,这只是开始。中国策略平衡,自主加合作。俄罗斯抓住机会,稳固位置。合作意义深远,超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