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第一杀手!31发子弹毙敌30人,越军电报惊呼:子弹全出自一人之手

混沌于浮云 2025-11-01 18:57:51

1988年,我军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破译出越南的电报,但是电报内容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只见电报上写着:“本部队在一个月不到的时期里,竟然有31名官兵被中国军队的狙击手夺去了性命......估计这些子弹极有可能是出自一人之手。” 说起向小平这个人,得从他的出身说起。他1966年出生在四川南充南部县太华乡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退伍军人,早年参加过战斗,转业后回家务农。这环境让向小平从小就对部队有种亲近感,耳濡目染之下,他自然而然地把当兵当成人生目标。高中毕业那年,也就是1984年,他18岁,直接应征入伍,分配到北京军区27集团军某团。刚进部队时,他看起来文文静静,身材也不壮实,但这没挡住他钻研的劲头。部队生活本来就苦,可他总觉得这是机会,得抓牢。 入伍后,向小平很快就对射击感兴趣。他特别佩服团里的老团长魏来国,那位前辈在解放战争时期两次战斗用265发子弹击毙202名敌人,得了“山东射击英雄”的称号。这事对他触动大,他暗想,自己也得朝这个方向使劲。要知道,当狙击手不是光靠天赋,得下死功夫。他平时训练不光完成规定项目,还自己加码。比方说,为了练臂力稳枪,他常在枪管上挂砖头保持姿势;长跑完不歇气,直接趴下练瞄准。雪地里一趴三小时,练耐力;从卧姿到跪姿再到立姿,反复磨。这样的坚持,让他的技术突飞猛进。在连队实弹射击,他总拿第一;团里师里比赛,也屡屡获奖。1985年,他参加全军射击比武,得了第二名。这成绩不是吹的,全靠日积月累。 到1987年,部队调往前线老山地区执行轮战任务。那时候中越边境冲突不断,越军常派侦察兵骚扰,我军需要狙击手压制。向小平主动请缨,申请到一线。他被选中训练79式狙击步枪,这是根据缴获的苏制SVD仿制的,射程远,精度高。他很快就掌握了特性,在1000米外打靶,散布不超过一个苹果大小。1988年8月,任务来了:去39号高地附近执行冷枪冷炮,专门对付越军侦察和炮兵观察员。这任务风险高,因为狙击手得孤军深入,隐蔽行动。 执行过程中,向小平带上步枪和补给,选了7个观察位和11个射击位。他在阵地前沿活动了一个多月,发射31发子弹,击毙30名越军,重伤1人。这数据听起来简单,可背后是精确计算和耐心等待。越军那边慌了神,前线部队发回电报求援,内容就是我军破译的那份:一个月内31人伤亡,疑似同一人手笔。这电报被截获后,上级核实,确认是向小平的战绩。部队领导表扬他,中央军委授“战斗英雄”称号,还记一等功。他的事迹在军中传开,大家叫他“老山第一杀手”或“老山杀手”。这绰号反映了越军对他的畏惧,他们加强警惕,但搜捕行动屡屡失败。 其实,向小平的成功不是孤立的。那时期两山轮战持续五年,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边境摩擦没停。中国军队轮换上阵,保持战斗力。向小平所在27集团军是主力之一,参与多轮作战。他的狙击不只消灭敌人,还打击了越军士气,让他们不敢轻易露头。这在战术上很重要,因为侦察兵是越军情报来源,少了他们,进攻就难组织。战绩统计显示,他用81式自动步枪和79式狙击步枪结合,效率高。越军狙击手像杜工梅那样,也被我军狙击手压制,她是越军王牌,但最终在对抗中落败。这类对抗体现了中方狙击训练的优势。 向小平的经历也反映了普通战士的成长路径。入伍前他高中文化,在部队学技术,结合文化知识改进射击,比如预测目标轨迹和提前量。这让他在实战中占优。退伍后,他没闲着,1990年转业到地方,主动去海关缉私部门。利用狙击技能,他参与打击走私毒品,破获多起案件。后来升到永川海关副关长,继续在反走私一线贡献。2021年,还有报道说他坚守信仰,多彩人生。这从军旅到地方的转变,体现了军人本色不改。

1 阅读:1434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