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

不负赋墨尘 2025-11-02 01:26:21

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的,中国则是国家控制资本,资本听国家的。这是没错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何中国能够做大让资本听命于国家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美国,资本的力量几乎主导了国家的许多政策决策。这是因为美国的政府体制强调分权与制衡,所谓“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制约。   这个设计本意是为了防止政府权力过于集中,但实际效果是分散了政府的决策力量,导致了资本在许多时候能够操控政策走向。   比如,美国的企业通过游说、政治献金等手段深度介入政治,不仅影响法律的制定,还能在许多领域左右政府决策。   企业高管与政府官员之间的“旋转门”现象也非常普遍,很多前政府官员在离开岗位后直接转行做游说者,帮助企业为自己的利益争取政策支持。   资本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很多政策和立法都必须考虑资本的利益。   美国的金融市场、医疗、教育等行业,都受到资本深度影响,导致了一些偏离民生的政策和问题,比如金融危机后的政策反应迟缓,医疗费用的高涨,以及教育行业的过度商业化。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制度设计则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个背景赋予了国家充分的“底气”去调控市场,保证资本的发展能够服务于国家的整体战略和民生需求。   中国能够有效管理资本,首先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有关。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发现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资本清理和国有化。   当时,国民党时期的四大家族通过控制大量的资源,垄断了大部分工矿资产,老百姓受尽压榨,经济也一直处于困境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将这些官僚资本收归国有,彻底清除资本与权力的勾结。这为后来中国在资本管理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资本与权力过度结合的风险,也为国家后续的管理和调控创造了条件。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并没有简单采取“强制控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一套巧妙的机制来管理资本,避免了过度的干预,同时也能确保资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做法类似于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国家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管理平台,如中粮、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企业,来引导资本的发展。   这些平台的作用就是确保资本不会偏离国家战略目标,也不会为了一时的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需要。   通过这种“三层架构”(政府—资本平台—企业)的方式,既保留了市场的活力,也保证了资本不会跑偏,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大计服务。   中国政府对资本的管理不仅仅体现在战略引导上,还体现在反垄断和行业监管方面。例如,近年来,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曾因“二选一”行为逼迫商家站队,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   面对这种情况,2021年,中国的市场监管总局迅速出手,对阿里巴巴展开了调查,并对其处以高额罚款,金额达到182.28亿元人民币。   这笔罚款是按照阿里巴巴2019年销售额的4%来计算的,直接给资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这一系列反垄断措施,不仅让企业意识到无法随心所欲地操控市场,也有效遏制了资本在某些领域的垄断行为,保护了消费者和其他中小企业的利益。   中国的资本管理不仅仅是防止资本“跑偏”,还有通过政策引导资本向民生需求和国家战略方向流动的能力。   举个例子,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功,表面上看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背后实际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从十几年前新能源汽车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到如今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国家的政策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本被引导到绿色发展的方向,既顺应了全球的技术趋势,又满足了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   中国不仅仅管住了资本的“野心”,还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保证资本不会侵害民生利益。例如,在教育领域,资本过度进入并推动学科类培训,使得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   为了纠正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直接限制了学科培训机构的扩张规模。   2019年,宁夏的学科培训机构从1546家锐减到54家,湖南省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减少了近八成。这一政策明确告诉资本:教育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而是服务于民生和社会福祉的基础行业。 中国的成功让美国学者认识到,中国并没有三权分立,但政府却能有效协调国家资源,掌控资本发展方向。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让资本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民生需求服务,而不是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