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两年内稀土有新替代源,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受访时叫嚣:“他们犯了一个巨大的错

烟雨评社 2025-11-02 12:53:09

贝森特:两年内稀土有新替代源,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受访时叫嚣:“他们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当你对全球供应链祭出稀土管制时引发了强烈反应,这唤醒了各国应注意该风险。现在两国已经达成了一个平衡的框架,稀土供应不会再被拿来充当遏制工具,他们在稀土领域对美国的影响力最多持续24个月,稀土供应将会有新的替代源出现。” 贝森特的信心,首先来自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刚敲定的稀土合作。2025 年 10 月底,吉隆坡东盟峰会期间,美国和泰国签署了稀土合作备忘录。 泰国开放了 Chatree 稀土矿,承诺对美优先供应铈、镧、钕等关键元素,作为交换,美国给泰国的棕榈油、航空设备等产品提供关税减免,甚至打开了 “附录三谈判通道”,让泰国企业能争取 19% 的关税豁免。 这还只是美国布局的一环,按照其规划,澳大利亚负责上游采矿,日本提供回收技术,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承担中游提炼,试图搭建一条 “去中国化” 的供应链。 毕竟美国 92% 的稀土加工产能曾依赖进口,中国 2024 年收紧出口管制后,F-35 战斗机制造和第六代战机研发都因磁体短缺陷入停滞,找替代源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另一张 “底牌” 是所谓的技术突破。中国稀土核心技术管制一周后,美国莱斯大学团队就在《PNAS》期刊上公布了 “闪速焦耳加热 - 氯化” 新技术,宣称能从废弃磁体中回收 90% 以上的稀土,纯度也能达到 90%。 贝森特团队显然把这当成了关键抓手,毕竟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每年会产生大量含稀土的电子垃圾,若能回收利用,相当于激活了一座 “城市矿山”。这项技术已经授权给初创公司 Flash Metals USA,计划 2026 年投产,这也成了他敢说 “24 个月” 期限的重要依据。 可这些布局里藏着太多硬伤。先看东南亚的合作,泰国虽然签了备忘录,却反复强调协议 “非约束性”,明确表示 “不针对第三方”。毕竟中泰在稀土下游产业早有深度绑定,泰国根本不愿因美国而破坏现有合作。 更关键的是,东南亚国家缺乏成熟的精炼技术,美国自己的中游冶炼能力早在几十年前就转移到了海外,重建从废料分类到高纯分离的工业体系,光资金就得砸数百亿美元,时间更是按年计算。 技术突破的落地难度更大。莱斯大学的实验在处理 100 克规模时就出现了热传导不均的问题,纯度波动超过 5 个百分点,而要实现有经济价值的吨级产能,还得解决反应器设计、过程控制等一系列难题。 这种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鸿沟并非个例,就像锂电池基础研发欧美早有涉猎,最终却高度依赖中国进口;能修复肺损伤的二氢槲皮素,欧美也在产业化阶段折戟,最后还是中国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眼下美国军工的稀土库存只够维持不足一年的产能,巴基斯坦送来的轻稀土也只是杯水车薪,技术救场显然来不及。 贝森特口中的 “平衡框架” 和 “替代源”,更像是缓解焦虑的表态。稀土供应链的构建需要技术、资金和时间的长期积淀,不是靠协议和实验室成果就能快速替代的。24 个月的期限看似明确,可现实中的种种瓶颈,早给这份底气打了大大的折扣。 中美关系的未来,不会因为某个官员的几句狠话而改变。真正决定两国关系走向的,是双方在经贸、科技、安全等领域的实际互动,以及各自对全球秩序的理解和追求。贝森特可以继续放话,但现实不会因为他的话而改变。稀土这张牌,到底谁更慌,时间会给出答案。 信源:《华尔街日报》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