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留学生晒5500元月补引争议!本土研究生月领2千还倒贴,公平吗? 镜头前,两位印度留学生笑得灿烂,直言在中国读书“一分钱不花”每月5500元奖学金,一年能拿6万6。这段采访一火,弹幕满是问号:同样在食堂打饭,国内研究生月补多是2000出头,买实验试剂还得自掏腰包,这差距谁看了不堵心? 教育部2022年数据很明确:本土博士生月补平均3300元、硕士生3000元,本科生3000元包住宿;留学生却能拿4000-6000元,甚至包机票保险。“奖助有别”本合理,但看着高校实验楼整夜亮灯,本土师生熬红着眼做实验,5500这个数就像根刺,让人忍不住问:凭什么? 更该追问的是,钱花出去换来了什么?政策初衷是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软实力,可社交平台上,印度留学生晒的多是“生活爽、饭菜便宜”。若“薅福利”成主流印象,中国高校岂不成了“花钱请人享受”? 当然不能一竿子打死。国家留学基金委公示里,有印度学生研究中药分子,有非洲博士优化电网算法,他们是真做事。可一旦出现“白嫖党”,群体评价就被拉低 就像有人翘课摸鱼却拿满勤奖,换谁不气? 解局不难:一是公开评选规则,让本土学生看清标准;二是绑定成果KPI,发论文、做实践才能拿补贴,毕竟6500亿教育经费来自纳税人;三是让留学生多进社区、实验室,别只圈在宿舍食堂。 有人为学术来,有人为补贴来,政策得分清“种树的”和“乘凉的”。若补贴成“躺赢模板”,而本土学生为几千块省吃俭用,这公平吗?你觉得这笔投入值吗?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