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中国和欧盟同时宣布! 又一个大国和欧盟达成协议!第十八届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将在2025年11月成都举办! 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此次大会吸引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企业参加,预计会带来更多商机! 2025年11月19日,第十八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将在成都开幕。这场原本常规的商贸活动,因德国博世、法国施耐德、意大利倍耐力等500强企业的集体缺席引发猜测。 直到成都代表团在德国慕尼黑签下87亿订单的消息传出,外界才惊觉:中欧经贸博弈的棋盘,早已悄然转移至西南腹地。 1975年中欧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24亿美元,相当于今天成都一天的跨境电商交易量。2024年这个数字飙升至7858亿美元,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变化:汽车零部件占28%、光伏产品占19%、生物医药占15%。 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真相:欧洲企业早已把成都当作深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 更微妙的是,德国模德机床将中国总部落在成都东部新区,而这家百年企业124年前正是在莱茵河畔发明了滚齿工艺。 表面看欧洽会聚焦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实则暗藏中欧在新能源标准制定权的争夺。成都经开区与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展示的钠离子电池生产线,让德国摩尔电池的技术团队连夜修改合作方案。 这种博弈在光伏领域更为明显:欧盟计划2026年将光伏组件进口关税提升至25%,但成都通威集团的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已达26.8%,直接击穿欧洲技术壁垒。 意大利佩奇大学工业园负责人马可透露:“我们带来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原本是为宝马慕尼黑工厂定制,现在更想与成都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在碳捕集、氢能储运等领域的突飞猛进,2025年成都氢能公交保有量突破3000辆,相当于整个欧盟同期投放量的1.5倍。 中欧班列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塑欧洲企业的投资逻辑。2024年西安国际港站单日到发中欧班列最高达24列,相当于每25分钟就有一班钢铁驼队驶向欧洲。 这种效率让德国DHL将亚太分拨中心从新加坡迁至成都青白江,因为从这里到杜伊斯堡仅需12天,比海运快3倍,成本比空运低60%。 更颠覆认知的是冷链物流的突破。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引进的-60℃超低温冷库,让法国波尔多红酒进口损耗率从15%降至3%,直接促使拉菲酒庄将亚洲首发品鉴会定在成都。 这种“冷链+中欧班列”的组合拳,正在改写生鲜贸易版图——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进口车厘子同比增长210%,其中80%通过中欧班列运输。 文化融合带来的商业红利在餐饮领域尤为明显。成都IFS的“法式火锅”融合川菜麻辣与勃艮第红酒,单店月流水突破千万欧元。 这种跨界实验催生新赛道:成都高新区已聚集200多家中欧融合餐饮企业,其中37%获得欧洲风投机构注资。 就像19世纪上海外滩的石库门融合中西建筑风格,今天的成都正在创造商业文化融合的新范式。 表面繁荣下暗藏风险。欧盟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增加43%,但同期成都光伏组件出口额却逆势增长28%。 这种矛盾揭示深层博弈:当欧洲试图用关税壁垒阻挡中国新能源产业时,成都企业已通过技术输出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的欧洲最大电池工厂,使用的技术标准正是成都研发中心制定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人才争夺战。慕尼黑工业大学与电子科大共建的“中德智能系统研究院”,每年定向培养300名工业4.0人才,但毕业生留蓉率不足40%。 这种人才外流倒逼成都改革:天府新区推出的“蓉漂人才日”,为外籍专家提供从子女入学到税收减免的全套服务,目标直指打造“中国版慕尼黑高科技园区”。 未来已来的三大预判。产业重构:成都将形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吸引更多欧洲“隐形冠军”落户。 就像1990年代新加坡用裕廊工业区吸引GE、西门子,成都正用产业生态优势复制这一模式。 规则博弈:中欧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税等领域的碰撞将加剧,成都可能成为首个“数字自贸区”试点。 文化输出:三星堆文创与欧洲奢侈品牌的联名款,或将成为继熊猫外交后的新文化符号。 站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远眺,双流机场的航班如银鹰穿梭,中欧班列的汽笛声隐约可闻。这座城市正以独特方式演绎着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传奇”——不是靠香料与丝绸,而是用硬核科技与开放胸襟,书写属于21世纪的东西方对话。 信息来源: 第十八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将于11月在成都举办 2025-11-01 11:31界面新闻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