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8年,一名男老师在汶川地震中,丢下学生独自逃生,被世人骂为“范跑跑

千浅挽星星 2025-11-03 16:50:25

[微风]2008年,一名男老师在汶川地震中,丢下学生独自逃生,被世人骂为“范跑跑”。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却有人追着他道歉。   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范美忠正在学校二楼的课堂上讲授语文课,起初他以为是小地震,还安抚了学生几句。   但当教学楼开始剧烈摇晃时,他出于求生的本能没有招呼学生,而是自己第一个跑出教室奔向操场,逃跑过程中还磕破了额头。   等他在操场站稳后,才回头清点学生人数,并参与后续的救援,最终结果是,教学楼没有坍塌,他班上的学生全部安全。   若事件就此结束,可能只是一段不起眼的插曲,但在地震发生十天后,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发表了一篇题为《那一刻地动山摇》的文章。   文中的他没有表达忏悔,反而将自己的行为上升到哲学层面,称自己秉持“自我利益至上”的理念,不愿为任何人牺牲。   他甚至提出一个极端假设:在生死关头,除了女儿,就算是自己的母亲他也不会管,这些言论彻底打消了公众对他的同情,让他从一个“地震幸存者”,变成了“挑战公共伦理”的争议人物。   网友给范美忠起了“范跑跑”的绰号,朋友劝他保持低调避免激化矛盾,但他反而在网上与批评者激烈争论,甚至表示“再来一次我还是会这样做”。   这种带有挑衅性的自我辩护比他逃生的行为更让公众不满,也让“范跑跑”这个标签彻底和他绑定。   要理解范美忠的行为和言论,需要结合他的成长经历,范美忠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父亲嗜赌且有家庭暴力行为。   他从小就敢于反抗父亲的权威,性格中逐渐形成了孤僻、叛逆的特质,范美忠学习成绩优异,一路以学霸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但在人才济济的北大,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只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毕业后,他撰写文章批评北大的教育体制,虽然获得了部分人的认可,却也让他养成了与传统体制格格不入的处事风格。   范美忠的职业经历充满了“变动”,八年时间里,他换了七所学校,在北京求职不顺利后,他回到老家担任中学教师,却因不按教学大纲授课、侧重讲解国学经典,遭到家长投诉而被迫离职,他本质上不认同传统权威,总想按照自己的理念行事。   直到进入光亚中学这所私立学校,情况才有所改变——该校学生大多以出国留学为目标,不参加高考,教学模式相对灵活,给了他践行自己教育理念的空间。   地震前,他在这里稳定工作了三年,结婚生子,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但汶川地震以及他事后的言论彻底打破了这份安稳。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尽管校长曾试图保护他,光亚中学最终还是解雇了范美忠,当地教育局原本想吊销他的教师资格证,却发现他并未取得过教师资格证。   他的妻子虽然觉得他“性格中缺乏温情”,但认可他的直率和单纯,始终选择陪伴在他身边。   凭借北京大学的学历背景,范美忠曾在北京找到一份高薪的培训工作,但“范跑跑”的过往很快被同事和客户知晓,他再次被辞退。   2015年,范美忠和妻子干脆辞去了所有工作,创办了一个类似私塾的培训班,招收残障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希望能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但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让这位理想主义者不得不向生活妥协。   这么多年过去,范美忠是否改变了?答案并不明确,有记者采访时发现他开始研究庄子,试图寻求内心的平静,甚至在十多年后松口表示,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但在另一些报道中,他仍坚持“没有为他人牺牲的义务”,看不出明显的悔意,后来,他带着家人回到四川老家,甚至让两个孩子退学,由自己进行家庭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也改变了部分公众的看法,当初激烈批评范美忠的一名记者在十年后公开向他道歉。   或许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突发的灾难瞬间,要求一个普通人立刻成为“圣人”,可能本身就是一种过高的要求。   “范跑跑”事件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的“思想案例”,将“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边界”这一命题直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信源:人民资讯 再论“范跑跑”:中国更需要英雄主义

0 阅读:169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