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陈再道正在家中享受宁静时,突然传来敲门声。几名穿着制服的人闯入,说:“首长,有件事需要报告您,请做好精神准备。” 1984 年陈再道的书房里,一本《刑法》读本摊在案头,边角已被反复翻阅得发卷。 书里夹着张纸条,是他亲笔写的 “法律面前无特权”,这是他在儿子伏法后常读的书。 1926 年,陈再道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从鄂豫皖苏区的普通战士做起。 他作战勇猛,在长征途中多次冲锋在前,率部突破敌人封锁,为红军保存有生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 129 师 386 旅副旅长,参与指挥神头岭、响堂铺等著名战斗。 用灵活的战术打击日军,粉碎敌人 “扫荡”,保护了冀南抗日根据地的百姓,这是他早期的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陈再道更是屡立战功,任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 他率部参加上党、邯郸、鲁西南等战役,在挺进大别山时,克服恶劣环境,牵制敌军主力。 1948 年淮海战役中,他带领部队顽强阻击国民党军,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上将军衔,继续投身国防建设,为军队现代化出谋划策。 可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在家庭教育上却栽了跟头。 他对大儿子陈东平的溺爱,要从战争年代说起 —— 那时他带兵打仗,很少陪伴家人。 觉得亏欠孩子,便用无底线的满足补偿,陈东平要什么,他从不会拒绝。 孩子上学时欺负同学,老师告状,他总说 “还小,长大就好”,没意识到纵容的危害。 1962 年,陈东平靠父亲关系进哈军工,却因想叛逃台湾给特务机关写信。 信件被截获后,组织顾及陈再道颜面,仅将其开除学籍派去农场改造。 陈再道虽生气,却没狠下心管教,任由儿子靠关系后续调去河南外贸公司。 陈东平在新单位愈发肆无忌惮,调戏妇女、吃喝玩乐,百姓敢怒不敢言。 1983 年全国 “严打”,陈东平的罪行被举报,公安机关迅速查清其违法事实。 法庭上证据确凿,他被判死刑。消息传到陈再道耳中时,他正整理战争勋章。 有人劝他求情,毕竟他是开国功臣,可他摇头说:“我是将军,更要守法律。” 这份对原则的坚守,和他当年在战场上坚守阵地一样坚定,只是这次心痛更甚。 1984 年,陈东平执行死刑那天,陈再道没去现场,在书房翻看战争旧照。 照片里他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眼神坚毅,再想想儿子,老人忍不住红了眼眶。 他后悔当初的溺爱,更明白 “惯子如杀子”,于是找来《刑法》反复研读,写下警示纸条。 之后他主动给组织写信,承认教子无方,愿承担责任,这份坦荡赢得了尊重。 晚年的陈再道,依旧心系国家和军队建设,常给年轻干部讲革命历史。 他会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打仗要守战术,做人要守法律,家庭教育不能松。” 1993 年,陈再道将军逝世,他的革命贡献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而他留下的《刑法》读本和那句警示,也成了家庭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如今,陈再道的功绩仍被铭记,他参与创建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人。 陈东平的悲剧则时刻提醒人们:无论出身如何,触碰法律底线终将付出代价。 社会法治不断完善,“特权思想” 逐渐被摒弃,更多家庭懂得严管才是真爱。 这个故事,既见证了一位将军的忠诚与遗憾,也印证了法治进步的必然 —— 唯有坚守原则、重视家教,才能避免悲剧,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 主要信源:(岳阳网——63年因何事毛泽东令:把高干子弟的家长是谁写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