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参加一个饭局,将长女独自留在房间。也正是这一次疏忽,

陈砚之 2025-11-03 18:58:32

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参加一个饭局,将长女独自留在房间。也正是这一次疏忽,长女林如斯将自己吊在了铁窗上。 林如斯1923年出生在厦门,作为林语堂的长女,她从小在父亲的文学氛围中成长。林语堂是民国时期著名作家,作品如《京华烟云》影响深远。他对女儿期望高,亲自教她写作技巧。林如斯聪明过人,16岁就为父亲的书写出2000字评论,涵盖创作背景和哲理分析。这让她早早展现才华,但也承受家庭压力。1940年抗日战争激烈时,林语堂决定全家从国外返回中国,林如斯17岁随父母到重庆。那里的日子充满艰辛,日本轰炸不断,人们常钻防空洞避难。她在这种环境下保持热情,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后来全家移到昆明,林如斯进入野战医院当护士,处理伤兵事务。她的英语流利和工作出色,让她调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做秘书,负责协调任务。这段经历让她接触更多青年,包括医生汪凯熙,两人发展感情。林语堂夫妇对这个归国青年满意,同意婚事。但订婚前夕,林如斯突然与一位美国男子狄克私奔。狄克只有初中学历,无固定工作,靠闲逛度日。她不听父母劝阻,抛下一切跟对方走。这决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家人震惊却无力阻止。 婚后生活迅速恶化,狄克完全依赖林如斯的稿费维持开销。她拼命写文章赚钱养家,可狄克不满足,在外装体贴,回家就对她拳打脚踢。他还沉迷酗酒和赌博,常把钱挥霍光。林如斯忍受多年折磨,写作能力逐渐衰退,文字失去活力。1955年,这段婚姻终于结束,她向父母求助。林语堂夫妇虽对女儿行为失望,仍帮忙办离婚手续,把她接回家中。离婚后,林如斯试图重拾生活,但精神状态每况愈下,被诊断为抑郁症。她反复进出医院,严重时甚至认不出亲人。这病症像阴影一样缠绕她,让日常生活变得艰难。 父母林语堂和廖翠凤对女儿的状况深感无力,他们本该安享晚年,却把时间都花在照顾她上。减少社交,时刻留意她的变化。1968年,林如斯离开纽约去台湾,在国立故宫博物院担任英文翻译。这份工作让她有点稳定,但抑郁症没彻底好转。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外出参加饭局,廖翠凤也离开,留下林如斯一人待在台北住所。她在房间写下遗书,内容简单表达歉意和心力耗尽。然后她用绳子吊在铁窗上,自杀身亡,年仅48岁。这个疏忽直接导致悲剧发生,林语堂返回时已晚,一切无法逆转。 林如斯离世后,林语堂和廖翠凤陷入巨大打击。他们处理后事,亲友前来悼念。林语堂健康下滑,继续写作但频率减少。他的作品仍流传,包括翻译和原创。廖翠凤整理女儿遗物,家庭生活趋于平静。林如斯的妹妹们从外地赶来,分担父母悲痛。1976年,林语堂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廖翠凤1982年离世。林如斯的一生从才华起步,到婚姻失败,再到抑郁症结束,提醒人们注意心理问题。她的故事在家族中流传,影响后辈生活态度。

0 阅读:2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