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急了,多次想让中国申办奥运会,可中国完全不搭理!主要原因还是西方国家太双标,而且国际奥委会太吸血...... 据国际奥委会公开记录显示,其前主席巴赫在最近这五年的时间里先后三次访华,每次都带着同一个核心请求——希望中国能出手承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 从最初的单独邀请,到后来主动提出让粤港澳大湾区或长三角城市群联合承办的分摊方案,国际奥委会为推动中国申办可谓煞费苦心,方案设计上也试图通过区域协作降低单一城市的压力。但即便如此,中国方面始终没有松口同意。 我们之所以会连连拒绝,绝非意气用事,而是经过多方面考量的理性选择。 从实际运营成本来看,奥运会这类全球顶级赛事的花费向来不菲,且大部分开支都需要由举办国自行承担,国际奥委会的出资比例相对有限,甚至还会从中抽取巨额商业收益,这种"吸血"式运作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2016年里约奥运会,巴西政府投入约130亿美元用于场馆建设和赛事运营,最终却面临财政赤字危机,而国际奥委会仅从电视转播收入中就分走了70%;2020年东京奥运会更甚,总花费超200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国际奥委会仍拿走了50%的核心收入分成。 这种悬殊的收益分配比例,让举办国沦为"买单者",却难以享受相应的商业红利,面临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国际奥委会在赛事举办过程中的双重标准,也让中国对其信任度大打折扣。 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对空气质量、场馆细节等问题反复核查,中国为此投入超1200亿元治理环境,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等严苛措施;然而类似问题在其他国家举办时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对待。 里约奥运会前夕,多个场馆建设进度严重滞后,贫民窟卫生隐患频发,国际奥委会仅象征性督促;东京奥运会存在核废水排放争议、部分场馆临时设施质量问题,也未受到同等力度的监管。 这种"对中国高标准,对他国放宽松"的明显差别,很难不让人质疑其公平性,也让中国对再次合作保持审慎态度。 更重要的是,中国如今的发展阶段已经不需要通过举办奥运会来证明自身实力。中国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当前国家发展的重心更多放在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务实领域。 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经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组织能力和综合实力,如今再举办奥运会,对于提升国际形象的边际效益已经大大降低。 既然如此,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投入巨大精力去争取承办资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