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烂尾楼不能由别的开发商接手继续建下去。其实,烂尾楼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制度设计上。 说到底就是“预售模式”搞的鬼,开发商还没把房盖起来就能先收钱,钱拿到手干啥全随自己心情,一旦资金链断了项目烂尾,购房的人还必须按时还贷款,房子却迟迟见不着影,大家的钱就砸里头了。 银行一点都不担心楼会烂尾,因为钱已经变成房贷,都是买房人每月在还,只要有人能还得起,银行一点风险都没有,银行关心的就只是你个人有没有能力还款,开发商怎么样它不管,楼有没有建完也无所谓,那些烂尾楼的问题银行早知道,但没动力操心,只是收着每个月的利息继续赚钱。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有新企业愿意出来接盘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一旦楼盘烂尾,背后的债务和产权关系已经乱成一团,账目看不清,产权也在买房人名下,新开发商来还得先理清这些糟心事,不仅巨亏还伤了元气,谁敢冒着这么大风险接手?过去几年试图“救活”项目的,不是资金没到位就是债务压垮了救急企业,最后还是问题悬着没解决。 别的国家根本不玩这套,开发商得自己掏钱或者去银行贷款,楼盖完才让买房人付款,这样所有风险都控制在开发商和银行之间,银行既要看开发商本事,也必须盯住楼盖好没好,一旦出事坏账是银行自己扛,开发商稍有闪失马上就被淘汰,内地这点很不一样。 老百姓想买房却发现全是坑,越来越多楼盘成了烂尾,钱被锁死,各种“专项借款”、“救助计划”频频出台,但数量跟烂尾的规模比起来就是杯水车薪,试点城市推现房销售,开发商却开始叫苦说没预售撑不住,但买房的群众更惨,钱花了房没影,贷款还得继续还。 开发商可以提前收钱,银行只收利息,最后被坑的永远是自己买房的家庭,等市场一冷,楼市一跌,风险就像接力棒一样传递,最后谁都不敢买房。 想让这个死循环断掉,靠谁接盘救场不现实,只有彻底改变预售模式、监管好资金才能让后面买房的人少掉点风险,只要钱让开发商提前动了,风险迟早全落在普通人身上,市场没人敢放心买房,烂尾楼问题就一直甩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