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会对陈永贵和大寨如此重视? 那几年风刮得紧,日子不宽裕,国家刚撑过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04 16:08:31

毛主席为什么会对陈永贵和大寨如此重视? 那几年风刮得紧,日子不宽裕,国家刚撑过天灾,外头的脸色也不太好看。 人心要稳,饭碗得稳。昔阳县有个山村,土薄得见骨头,叫大寨。村里有个当支书的陈永贵,四十多岁才扫盲,五十能读报,嘴上没多少花活,手上活路多。1952到1956,村里照着“组织起来”的号召,一步步把初级社、合作社捋起来,粮袋子慢慢不空。 1958年公社化,陈永贵挑起担子,白天治坡,夜里治窝,盯着梯田像盯着亲骨肉。 有人劝歇歇,他偏不听,来一句“干部不下地,心就离了”,把一帮人拢在一块儿干。 1959年,《山西日报》登了《大寨年年有个新套套》,省里知道这窝人会琢磨事。到1963年,洪水一下把好些田冲烂,村口泥浆没过脚脖子。人没等也没靠,硬拧出个“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半年功夫,梯田又挂在山梁上,亩产能上七百多斤。 外地人跑来看,直说邪乎。陈永贵就一句“咱靠自个儿的肩膀”。 1964年初,《人民日报》把《大寨之路》端到全国面前,又配了一篇社论,点名这是山区的样子货,不是唱高调。消息一路传到中南海。 3月29日,毛泽东在邯郸听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说起大寨。 讲到“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毛泽东摆手笑,说“打仗不能纸上谈兵,你不下地,怎么指挥生产”。他还念叨一句“干部不劳动,四不清,懒、馋、占、贪,都从懒出来”。听说陈永贵识字不多,却能琢磨办法,也能给群众撑腰,便来一句“识字不多,做的事情可不少”。 这不是随口夸人,是对路数的认可:把自力更生和讲究门道绑在一起,把群众的劲儿攥成绳。 当时国家要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工业和国防都等着吃粮。 钱袋子就那点,哪里都想要。 毛泽东琢磨得透:农业得自己站住脚,工业才能撒得开。大寨这条路,正合心意。 他在专列上提起过两回,“农业要像大寨那样”,“要靠陈家庄和大寨”。 会上也说过,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群众自己能办事,国家的盘子就好摆。周恩来随即让农业部长廖鲁言进村蹲点,跟着干、跟着吃,把账和门道摸清,五月里报上来一份调查:这面旗能立。 年底开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直接把大寨点名。 会还没散,到了12月26日,毛泽东过七十一岁生日,在人民大会堂摆了个朴素的桌。 工人里的王进喜坐一头,科学家里的钱学森坐一头,青年里的邢燕子也在,陈永贵悄悄坐边上。毛泽东举杯说,今天不是祝寿,是用稿费请大伙儿吃顿饭。 夹起菜招呼陈永贵,“五十知天命喽,搞出一个大寨,很好”。 席间没什么虚词,倒像一张中国地图摊在桌上:黑土地有大庆,黄土地有大寨,一文一武,两头扛着。 大寨的牌子立起来,学的人就多起来。 各地跑出一个个“大寨式大队”,干部下地不再是装样子,是要紧的政治态度。 陈永贵也被从山沟里请进京,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农业。官居高位,他还是念叨老规矩:“三分之一在北京,三分之一回大寨,三分之一下乡。”这话不讲情怀,讲筋骨。一个人能记住从哪里起步,一个制度就能记住为什么要出发。 毛泽东看重陈永贵,表面上像是在夸勤快,里子里是在挑人心和方法。他要的干部,不是坐屋里打算盘的人,是把泥点子蹭到裤腿上的人;要的路,不是写在纸上的路,是可以一脚一脚踏出来的路。 大寨能在洪水后不伸手、靠自家劳力把田攥回来,这股牛劲儿,把国家最难的关节顶住了。 精神这东西虚,落到粮食和梯田上就不虚了。群众路线不是口号,得把人拢在一起,带着干、领着干,干到见真章。 也有人问过,大寨是不是只有鼓劲,没有技术。 陈永贵干活时并不蛮干,修梯田讲水路,治山治沟讲分寸,吃透地形再开镢头,许多“新套套”都是和社员挤在田埂上琢磨出来的。苦干和巧干并肩走,这一点,毛泽东看到了,才敢把大寨端到全国面前。若只是喊口号,早就露馅。能扛灾年,能扛检验,能扛推广,旗帜才不倒。 把目光抬高些,大寨的价值不止在一村一寨。 六十年代的中国,需要一种可以复制的底层治理样式:党支部在场,干部在田里,群众有劲头,集体有章法。长远看,这套办法给国家争了气,也给时间换了命。 三线建设啃的是硬骨头,钱和物资都要命,大寨能稳住农村基本盘,城市和工厂就敢往前跨一步。 算大账,毛泽东选的是最省劲却最用力的路数。 岁月往前赶,大寨不再天天上头条,社会的节拍换了,技术在升级,管理在细化,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宽。可那股劲还在,遇到难处,还是绕不开“自个儿先上手”的理路。 回头看陈永贵,一辈子没多少漂亮话,留下一堆能数得清的收成与梯田。 有人说他“识字不多”,村里人笑,说他“主意不少”。这句实话,比千言万语更管用。 毛泽东对人的判断,总爱摸底子。 陈永贵身上的底子,是把群众放在心眼上,把劳动放在手心上,把账本放在裤兜里。 大寨这块牌子,立给全国看,也立给时间看。种地的人有志气,带队的人有门道,国家有道场。旗帜挂在山梁上,风来得再急,也不容易倒。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