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慌了,中国出了一位比导弹还可怕的女人!谁能想到,中国的东风17导弹出自她之手。这位中国的女性科研人员,用无畏的勇气和坚毅的决心,打破了西方反导弹系统的威胁,一举让美国反导系统形同虚设! 祝学军打小就憋着股劲儿,后来看了两弹一星的纪录片,更是打定主意要搞国防科技,考进国防科大选了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就扎进了武器研发的圈子。 刚进研究所时,几乎全是男同事,有人私下说“女人干不了导弹这种硬活儿”。她没争辩,只是闷头做事:零下20度的寒冬,别人躲在暖房里,她守在户外试验场记数据;为完善电气设计,花三个月手绘上千张电路图,连老专家都夸“比男同志还能扛”。 这份韧劲让她快速成长。1999年,37岁的祝学军当上了航天某型号总设计师,成了研究院最年轻的总师。 那会儿她就敢提大胆想法:当时导弹容易被雷达探测,大家都想加反干扰设备,她却提出“与其被动防,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上‘消失’”。有人觉得不现实,她只说“美国做不到的,中国说不定能成”。 2003年,祝学军接到了这辈子最重的担子——担任东风17总设计师。这年美国刚完成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二期建设,传统导弹很难突破拦截。 她把目标瞄准了钱学森早年提出的“助推-滑翔弹道”理论:让导弹像“打水漂”一样在大气层边缘跳跃飞行,轨迹根本没法预测。 可这理论问世近70年,全世界没一个国家能实现,光空气动力学难题就卡倒了无数专家。 研制之路远比想象中难。当时电脑性能有限,很多数据得靠手算,团队成员天天泡在实验室,查资料、做实验、算数据,常常连轴转。祝学军更是带头拼,同事说“晚上七八点打电话找她,办公室永远有人,她回家时往往已是深夜”。 2009年一次飞行试验,导弹第三次滑翔时突然晃动失稳,试验被迫中止。祝学军带着团队连着72小时没合眼,逐行核对上万组数据,最后发现是高空气流干扰了弹头姿态。 她大胆调整弹头前端的乘波体形状,把边缘设计得更贴合气流走向。再次试验时,导弹在10倍音速(每小时12250公里)的速度下稳稳滑翔,这个突破让中国成了全球首个掌握助推-滑翔连续变轨技术的国家。 这样的攻坚场景成了常态。十几年里,他们完成137次风洞试验——相当于让导弹在模拟大气层里“试飞”137次,还做了42次真实飞行测试,一个数据不对就推倒重来。 祝学军常对团队说:“干型号工作,不能总跟在别人身后跑。国家把这事交给我们,就得办成”。 2017年3月,东风17第一次全系统试射成功。这型导弹能打2500公里远,飞行时走“Z”字形路线,轨迹复杂度是传统导弹的17倍。 美国国防情报局很快出了报告,直言现有反导系统拦截它的概率不到2%,花巨资建的“萨德”“宙斯盾”防线,在东风17面前像漏了洞的筛子。 2019年国庆阅兵,东风17公开亮相的那天,祝学军站在观礼台,看着自己带团队造的导弹驶过长安街,眼眶红了。这年11月,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年后又拿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届航天功勋荣誉称号。 更难得的是,她还带出了8个型号总设计师、30多个副总师,攒起了一支能啃硬骨头的队伍。 如今提起祝学军,美媒曾评价“她比核弹还可怕”。但对她来说,最在意的还是那句承诺:“我们做的不是个人得失,是国家利益。既然是国家的事,就一定要办成”。 东风17的出现,不光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硬骨头精神”——这种精神,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