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当初计划投入2500亿,实际执行中因为电站提前发电赚钱,最后花了不到2100亿,光这一点就已经省了不少。而且如今也早就已经回本了,这笔账算下来,收益比当初预想的还要多得多。 要说三峡的“赚钱速度”,从建设阶段就藏不住了。2003年首批机组比原计划早两年就并网发电,滔滔江水刚过坝体,就开始变成真金白银往回赚,这也是实际投资能比计划少花近400亿的关键。 发电这块收益最实在,32台70万千瓦的机组再加上2台5万千瓦的机组,凑成了三峡的发电“天团”,这些年平均每年能发988亿千瓦时电,2020年还飙到了1118亿千瓦时,创下了单座电站的世界纪录——这电量差不多够整座北京城用两年。 截止到2025年8月,累计发的电已经突破1.8万亿千瓦时,按外送电价平均0.25元一度算,单电费收入就超4500亿元,早把不到2100亿的本金连本带利都覆盖了,后面这十几年的发电收益基本都是纯赚。 更别说这些清洁电能送到华中、华东、华南,撑起了无数工厂开工,也供着千万家庭用电,这背后拉动的经济活力,可不是电费那点数字能算清的。 不过发电只是冰山一角,防洪帮着省的钱才更吓人。长江流域以前可是洪水重灾区,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光经济损失就砸进去2557亿元,那时候没别的办法,只能靠加固堤坝、启用分洪区被动扛着。 三峡建起来后,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成了长江的“安全阀”,到现在已经累计参与50多次防洪调度,拦住的洪水超2100亿立方米。 就说2024年7月的“长江第2号洪水”,上游水流往三峡灌的时候,最高每秒超5万立方米,三峡精准调控,把放出去的水控制在每秒3.7万立方米,前后一共拦住了近52.8亿立方米的洪水,让汉口、湖口这些地方的最高水位降了0.7到3.1米,直接帮中下游躲过了一大笔损失。 2010年和2022年那两次大险情,更是帮中下游避开了万亿级的经济窟窿,这种帮着规避风险的收益,比单纯赚钱实在多了。 除了发电和防洪,航运升级也让长江真成了“黄金水道”,这笔收益同样超出当初的预想。 大坝没修的时候,重庆到宜昌那段江全是险滩,最多只能走1500吨的船,一年运货撑死3000万吨,晚上在川江行船简直跟赌命似的。 现在三峡船闸打通了航道瓶颈,水深稳定在5米以上,3000吨的船能直接开到重庆,万吨级的船队也能顺顺畅畅通行,一年的货运量早就突破1亿吨,2023年更是冲到了1.6亿吨,累计下来,过坝的货运量已经超22亿吨。 运输成本也跟着降了三成,一艘船每次通行能省超10万元,每年光这一项就能给国家省200亿元左右的运输成本。 以前要360万辆卡车才能运完的货,现在一艘大船就搞定了,西南腹地的磷矿、煤炭能直接运到上海港,沿江工厂的就业机会多了,物流效率也提上去了,长江经济带的活力算是被彻底激活了。 除了这几样,三峡的收益还藏在方方面面的长远安排里。到了枯水季,三峡还会给中下游补水,这些年累计补了超3600亿立方米的水,保证了沿线人的饮水和农田灌溉;南水北调中线更是靠三峡补水源,每年补的水量占调水总量的八成。 生态账也好看,累计节约了5.4亿吨标准煤,少排了14.8亿吨二氧化碳,帮着国家推进碳减排目标;库区种的树覆盖率超60%,水质一直稳定在Ⅱ类,水里的鱼种类也慢慢多了起来。 113万移民安置不只是给他们盖新房子,还配了柑橘种植、生态养殖这些产业,现在库区人均年收入比搬迁前涨了快10倍;坝区旅游上半年游客就超150万,门票加周边消费累计达250亿元,还带动了导游、餐饮这些服务行业的就业。 就算算上维护成本也完全不用愁,每年花在维护上的200亿,跟发电、航运那些动不动就几百亿的收益比,根本就是零头。 三峡这尊“基建金鸡”早不是单纯的工程了,而是能从多方面创造价值的综合体,2100亿的投入换回来的,是清洁电力、防洪安全、黄金水道和民生改善的多重回报,这笔账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