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王耀武比较实诚,守济南的时候,他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把妻儿老小送到南京给老蒋表守城决心;二是顶住压力把关在济南的地下党都给放了被俘的时候,家里搜出两辆美国进口的拖拉机,王耀武说等仗打完了回家种地能用得上。 王耀武这个人,出身山东泰安,自小聪明伶俐,后来一路从黄埔军校走出来,打过不少硬仗。 抗战期间,他是正儿八经的“抗日铁军”主将,那是拿命拼出来的威名儿。山东人骨子里就讲义气,讲个“实诚”,这点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济南保卫战那一年,是1948年,国共内战打得不可开交,华东战场风声鹤唳。王耀武当时是国民党华东“剿总”副总司令、第二绥靖区司令,手底下不算没兵,但面对的是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战斗力不是一个档次。济南一旦失守,整个山东就算大势已去。 可就是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时刻,王耀武没有选择“走为上计”,而是先把自己的妻儿送到了南京。 这一步,不光是给蒋介石一个态度,更是给自己断了退路。在那个高层将领大多两面下注、临阵脱逃的年代,这种做法显得格外刺眼。 当你知道这位将军在济南陷落前几天,还亲自组织巷战训练、亲自上阵布防,你就知道他不是摆姿态。 把家人送走,是一种悲壮的“示决心”,更是一种自觉的军人担当。他不是不知道结果,而是知道了还要扛下去。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在临战之前,秘密放走了关押在济南的共产党地下党成员。在国共对峙最激烈的1948年,这种行为,无异于“政治自杀”。 但王耀武没有犹豫。当时不少地下党员已经被关押多年,有的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他知道这些人一旦落入别有用心者手中,极可能被杀害,或者被用来做政治交易。 而他,作为城防最高指挥官,有权也有机会做这个决定。他放人,不是出于什么天真善良,而是出于一种对民族前途的理解。 这仗已经打到这个份上,仇恨没法解决问题,只有多留一个人,是一个人。他也许早就看透了局势,知道共产党终将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而他不想做那个“最后一刀”的人。 济南失守后,王耀武没有成功突围,被俘。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他乔装成老百姓混出济南,结果因为穿了一双太干净的鞋子,被解放军战士识破。 被俘之后,他的家中被搜出两辆美国进口的拖拉机,这在当时可谓奢侈之物。可他却说,那是他买来准备日后回乡种地用的。 他早就做好打完仗回家种地的打算,不是看破红尘,而是认清了自己的归宿。他知道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而家乡的土地总得有人种。 从这两件事看王耀武,其实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军人最真实的一面。很多人以为将军都是铁血杀伐,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家有业,有信仰,也有纠结。 他把家人先送走,是怕她们被卷入战火;他放了地下党,是不想再继续无谓的杀戮;他买拖拉机,是想哪天战争结束了,还能回到土地上去。这种“实诚”,不等于软弱,恰恰是那个时代最难得的清醒。 当然,王耀武也有他的局限。他是国民党体系里的人,受制于整个战略层的判断失误,无法左右更大的格局。 济南守不住,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中央军和地方军矛盾重重,前线缺乏协调,战略上被动挨打,济南早晚是要丢的。 他能做的,是把每一仗打到最好,哪怕知道是败局,也要打得体面。后来在战俘营,他表现得极为配合,不但未曾抱怨命运,反而与新政权保持良好的互动。1959年被特赦后,他没有再涉足政坛,而是选择低调生活,最终在北京安然辞世。 王耀武的命运,像极了那个年代很多将军的缩影。他们有的忠诚于旧政权,有的半路改变立场,有的选择沉默,但不可否认,大多数人都曾在民族危难时刻英勇抗敌。 他们的选择,未必都正确,但他们的付出不容否认。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对错题,而是一个个复杂的选择题。王耀武的“实诚”,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底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实诚”不一定最闪亮,但一定最扎实。它是一种不张扬的勇气,是一种不计得失的担当。王耀武或许不是最显眼的那一个,但他身上那种质朴的军人气质,却值得我们记住。 素材来源:卫生纸背后的近代中国,从王耀武被俘说起…… 共青团中央 2021-01-16 16:46共青团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