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慈禧的阻拦,这个疯子或许早已荡平了日本? ​​这里说的“疯子”,不是别人

微笑着前行 2025-11-05 16:34:36

如果没有慈禧的阻拦,这个疯子或许早已荡平了日本? ​​这里说的“疯子”,不是别人,正是晚清政坛上以铁血手腕著称的左宗棠。这位年过六旬仍能抬棺出征、平定新疆叛乱的老将,一生最恨外敌入侵,面对日渐嚣张的日本,早早就嗅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多次上书清廷请求主动出击,却始终被慈禧的妥协政策死死压制 要理解左宗棠为何执着于“主动出击日本”,需回溯19世纪中后期的历史背景。彼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快速崛起,1874年已出兵侵略中国台湾,虽最终因清廷施压撤军,却从中国勒索了50万两白银“赔偿”。这次事件让左宗棠敏锐意识到,日本绝非“蕞尔小国”,而是将长期威胁中国海疆的劲敌,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明确指出:“日本近在肘腋,狡焉思逞,若不早作筹谋,他日必为心腹之患。” 左宗棠的“出击计划”并非空谈,而是基于对中日实力的清醒判断与具体部署。当时清朝虽历经鸦片战争打击,但在左宗棠主导下,洋务运动已初见成效,福州船政局造出的“扬武”“伏波”等军舰,虽不及日本后来的铁甲舰,却足以在近海形成威慑;同时,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西北军事压力减轻,可抽调部分淮军、湘军精锐组建海防陆军,配合海军行动。他主张以“先发制人”策略,通过海军封锁日本沿海港口,陆军伺机登陆牵制其兵力,迫使日本放弃对外扩张野心,避免其羽翼丰满后难以遏制。 但这一计划从提出之初就遭遇慈禧为首的保守派阻挠。慈禧彼时更关注维护自身权力与满足奢靡生活,1875年清廷讨论海防经费时,她虽批准设立北洋、南洋水师,却将大量财政收入挪用至颐和园修建,导致海军经费常年不足。对于左宗棠的主动出击提议,她多次以“国库空虚”“边疆未靖”为由拒绝,甚至斥责其“好大喜功,徒增兵戈”,认为与日本保持“和局”才是稳妥之策。 慈禧的妥协并非单纯因“没钱”,更源于对武将权力的忌惮。左宗棠一生刚正,且手握重兵,在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后声望极高,这让慈禧始终对其心存戒备。她担心左宗棠若率军出征日本,一旦立下战功,军权会进一步膨胀,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反观李鸿章等主张“避战求和”的官员,更善于迎合慈禧心意,主张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争端,这也成为慈禧压制左宗棠的重要原因。 从历史结果看,慈禧的阻拦直接导致清廷错失遏制日本的最佳时机。1885年左宗棠病逝后,清廷对日本的警惕性进一步降低,北洋水师建设陷入停滞,而日本则倾尽国力发展海军,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联合舰队已在吨位、火力上全面超越北洋水师。最终清廷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不仅让日本获得巨额发展资金,更助长了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此后半个世纪的中日冲突,皆与此埋下伏笔。 左宗棠的“疯狂”,本质上是晚清少数清醒者对国家危亡的焦虑与抗争。他深知晚清积贫积弱的根源,却仍试图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慈禧的麻木、李鸿章的妥协形成鲜明对比。从史料记载看,左宗棠晚年每次谈及日本,都忍不住捶案叹息,他曾对幕僚说:“吾老矣,恐见不到日本祸华之日,但后世子孙,必受其苦。”这番话后来竟一语成谶,成为近代中国的沉痛记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0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