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天·斯蒂格利茨坦言,中美两个国家都不太高兴,

论史家 2025-11-05 16:57:09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天·斯蒂格利茨坦言,中美两个国家都不太高兴,美国不想当第二,而中国完全也不想当老大。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位曾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的学者,多年前就在《名利场》的文章里抛出过一个很实在的观察:中美两个国家都不太高兴,美国不想当第二,中国完全也不想当老大。   美国当了几十年全球说一不二的主儿,早就习惯了制定规则、掌握话语权,这种地位带来的好处太具体,小到资源分配的倾斜,大到国际组织里的投票权重,都跟“第一”的身份绑在一起。   前驻华大使伯恩斯最近还在念叨,美国的未来在印太,不认同“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骨子里还是那套门罗主义的老逻辑,觉得自家势力范围不能少。   可现实摆在那儿,内部早不是铁板一块,国会里两拨人天天吵,正经事推进得磕磕绊绊;有钱人越攒越多,普通人日子却没那么滋润,国家欠的债堆得老高,连基础设施都显得陈旧。   外面呢,中国在制造、贸易这些实打实的领域追了上来,连“全球南方”那些曾经听话的国家也开始自己拿主意,盟友体系都没以前牢靠了。   这种内外夹击下,美国的焦虑全写在了行动上,一会儿搞贸易战加关税,一会儿卡芯片脖子搞技术封锁,斯蒂格利茨都批评过这种做法短视,说白了就是怕被超越,急着用强硬手段护着自己的位置。   可制裁来制裁去,美国自己的企业先扛不住了,货卖不出去,成本还蹭蹭涨,普通老百姓逛超市都觉得东西贵了,简直是给自己挖坑。   中国一直说不称霸、不搞扩张,这种立场不是喊口号,是真有实际考量。   斯蒂格利茨看得明白,当第一就得担成本,国际组织要多掏钱,全球议题要冲在前头,这些额外的负担不是谁都愿意扛。   更关键的是内部情况,家大业大总有操心事,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把资源集中在改善民生、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比去争那个“老大”虚名实在多了。   而且中国太清楚枪打出头鸟的风险,知道美国对“第一”的执念有多深,要是真往上凑,只会招来更多遏制和麻烦。   所以在国际上,中国更愿意通过金砖、上合这些机制跟大家商量着来,搞“一带一路”也是互利共赢,从不逼着别人选边站队,跟美国那种拉着盟友围堵的路子完全不一样。   就算面对制裁,也只是埋头搞自主创新,没想过要取而代之,这种沉稳劲儿不是装出来的。   这两种心态撞在一起,就把中美关系搅成了现在的样子,美国总把中国的发展当成威胁,一门心思想遏制;中国觉得自家路走得好好的,被打压了自然要反制,形成了短期的摩擦循环。   可经济上的联系早就剪不断,美国想跟中国“脱钩”,但很多零部件离不开中国供应,真断了链,美国企业的生产线都得停摆。   这种既对抗又依存的状态,不光影响两国,还搅动了全球格局。   以前美国说啥就是啥,现在不一样了,“全球南方”国家越来越有话语权,金砖扩员、上合发展,都是大家不想再被一家独大牵着走的信号。   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不是谁刻意推动的,是美国霸不动了、中国不想接的自然结果。   美国的焦虑源于对霸权的执念,却没意识到内部改革才是根本,靠遏制别人换不来自身强大;中国的低调源于清醒的自我认知,知道发展的重心在哪,不愿被外界的节奏带偏。   两国的矛盾从来不是“谁要抢老大位置”,而是一方怕丢位置、一方不想接位置的错位。   这种错位下,全球秩序正在悄悄变样,不再是单极主导,而是更多国家一起说话算数。   说到底,国家跟人一样,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   美国要是能放下对“第二”的恐惧,把精力用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上,也不至于处处被动;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掺和霸权游戏,反而能稳扎稳打。   霸权的椅子再舒服也终有坐累的一天,发展的脚步再沉稳也终能走出自己的路,不抢位、不恋权,才是大国该有的样子。

0 阅读:0
论史家

论史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