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话听着够直白,也够坚定,一点没给外界留琢磨的余地。1962 年入籍那会,他正在德州仪器干活,正好赶上全球半导体产业刚冒头的日子,等于从行业起跑线就扎进了美国体系里,这份身份认同倒也不是凭空来的。 他嘴里美国的 “光辉”,可不只是空泛的口号,实打实落在了芯片供应链的控制权上。按他的说法,现在全球芯片圈的核心环节全攥在美国和盟友手里,各个部分凑在一起,形成了别人很难打破的墙。 荷兰的 ASML 管着最关键的光刻机,没有这东西,先进芯片根本造不出来;日本那边供应各种特制的化学品,缺了这些,生产线都没法转。 而美国自己则牢牢抓着设计软件和知识产权,从源头就把技术标准定了下来。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少了哪一环都玩不转,这就是他们的底气。 张忠谋这话的潜台词很清楚,要是把这些供应渠道掐断,大陆的半导体产业恐怕真得陷入困境。毕竟现在高端芯片制造需要的全套技术和材料,几乎都得从这个体系里拿,短时间内想找到替代的门路,确实不容易。 不过有意思的是,他夸美国的同时,也没少说实话。之前就公开讲过,美国想在本土搞半导体制造,其实是件挺费劲的事。成本比台湾高出去 50% 不说,熟练工人和工程师还严重不够,供应链也没形成气候。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厂子就是例子,本来计划 2024 年量产,结果一拖再拖,直到 2025 年才勉强开张,还得从台湾调几百号工程师过去支援,反倒惹得本地工会不乐意,说抢了饭碗。 这些麻烦事儿,张忠谋心里门儿清,但这并不妨碍他认美国当 “国家典范”。 说到底,他的立场和他这辈子的经历绑得太紧了。1962 年入籍的时候,他在德州仪器已经崭露头角,见证了美国半导体从无到有、一步步垄断核心技术的过程。 后来回台湾创办台积电,靠的也是在美国积累的技术和人脉,本质上还是在那个体系里做事。 就算现在台积电被美国推着赴美建厂,投入从 120 亿美元一路涨到 650 亿,还得应对环保审核、工会施压这些糟心事,他也没动摇过对美国的认可。 他强调美国是 “世界的希望”,说白了是认可美国主导的这套技术霸权体系。毕竟现在芯片已经成了比石油还关键的战略资源,控制了芯片供应链,就等于掌握了全球产业的话语权。 美国拉着荷兰、日本搞技术封锁,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用补贴绑住台积电这些企业,本质上就是想把这套霸权焊死。张忠谋身处这个体系的核心位置,自然觉得这套玩法就是 “光辉典范”。 他反复重申自己只是美国人,也透着点微妙的意味。台积电这些年夹在中美之间不好受,一边要听美国的话断供华为,一边又不能真的放弃大陆市场。 毕竟这里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地。张忠谋这么明确身份,多少也有划清界限的意思,免得被地缘博弈拖得更深。 只是他说的那套供应链壁垒,也不是真的无懈可击。美国本土制造的短板就摆在那,人才跟不上,成本降不下来,台积电在美国的产能到现在也只占全球 7% 左右。 而且美欧日的联盟看着结实,其实各有各的算盘,欧盟砸 430 亿欧元搞自己的芯片法案,日本也在偷偷扩产,真到利益冲突的时候,未必能一条心。 但这些都不影响张忠谋的判断。对他来说,从 1962 年入籍那天起,他的职业生涯就和美国半导体的崛起绑在了一起。 他见证了美国怎么把芯片从实验室推到全球,怎么拉着盟友建起技术高墙,这份经历让他坚信美国还是世界的核心。 哪怕台积电在美国建厂一路磕磕绊绊,哪怕他自己也说 “全球化已经死了”,但在他心里,美国的 “典范” 地位依旧没动摇。 这种表态算不上意外,毕竟他的根早就扎在了美国主导的半导体世界里。只是听着一位从亚洲起家、把台积电做到行业龙头的人,如此笃定地认美国为 “国家”,还把其奉为 “希望”,总让人觉得有点别扭。 但话又说回来,立场这东西,从来都是跟着经历走的,张忠谋这辈子都在吃美国半导体体系的饭,说出这些话,也算是顺理成章了。 参考资料:台海时刻《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