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信源:光明网——日本核污水入海,会有哪些影响?)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今年 9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日本福岛周边 100 公里海域,90% 的鱼类样本检测出铯 - 137(半衰期约 30 年的强放射性元素),部分竹荚鱼、秋刀鱼的铯含量,甚至超过国际安全标准的 3 倍。 更让人担心的是,核污染已扩散到北太平洋中部,美国西海岸、加拿大海域的三文鱼,也检测出微量氚,虽然没超标,但说明核污染早已不是 “日本局部问题”。 按日本自己的计划,核水要排 30 年,未来海域污染只会更严重。 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海鲜出口却 “起死回生”。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日本海鲜出口额达 12.3 亿美元,比核水排放初期的 2023 年同期,增长了 45%。 其中最蹊跷的是,之前禁运的国家没松口,日本海鲜却找到了 “新销路”—— 比如东南亚的泰国、越南,进口量同比增长 2 倍;还有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甚至非洲的尼日利亚,都成了日本海鲜的 “新买家”。 难道这些国家不怕核污染?其实不是不怕,是日本的 “操作” 钻了空子。 第一个 “门道”,就是 “换标签”。 有日本渔民在采访中透露,为了避开进口国的检测,他们会把福岛周边海域的海鲜,贴上 “北海道”“青森县” 的标签 —— 这些地区离福岛较远,进口国对其检测标准相对宽松。 去年就有韩国海关查获一批日本扇贝,包装上写着 “北海道产”,但检测后发现,扇贝体内的铯含量,和福岛海域的样本高度吻合,显然是 “挂羊头卖狗肉”。 更离谱的是,有些日本企业还会把海鲜加工成罐头、鱼丸,去掉 “产地标识” 后再出口,很多国家的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加工海鲜,原料来自核污染海域。 第二个关键操作,是 “降低检测标准”。 核水排放初期,日本还会按国际标准,检测海鲜中的铯、锶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可从 2024 年开始,日本修改了检测规则,只重点检测氚,对铯、锶等更危险的元素,要么减少检测频率,要么降低合格标准。 比如之前规定铯含量不得超过 100 贝克勒尔 / 公斤,现在悄悄放宽到 200 贝克勒尔 / 公斤;有些偏远地区的小型加工厂,甚至干脆不检测,直接贴 “合格标签”。 这种 “自欺欺人” 的检测,让很多有安全隐患的海鲜,得以顺利出口。 这里给大家补个科普:氚虽然也是放射性元素,但半衰期短(约 12 年),且容易被人体代谢;而铯 - 137、锶 - 90 的危害更大 —— 铯会沉积在人体肌肉中,锶会模仿钙进入骨骼,半衰期长达几十年,长期摄入会增加癌症风险。 日本只检测氚,就像 “只查感冒不查癌症”,根本无法保证海鲜安全。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很多人吃的海鲜,其实不是 “日本产”,但可能被核污染影响。 比如我国现在吃的海鲜,90% 以上是本土养殖或从俄罗斯、东南亚进口,日本海鲜早就被禁止;但北太平洋的野生鱼类,比如金枪鱼、鳕鱼,会在海域间洄游,可能接触到核污染水域。 不过我国对进口海鲜的检测特别严格,每一批都要查放射性元素,一旦超标直接退运或销毁,所以大家吃正规渠道的海鲜,不用太担心。 那为啥还有人买日本海鲜? 一方面是有些国家监管不严,比如东南亚部分国家,缺乏专业的放射性检测设备,只能依赖日本提供的 “合格证明”,很容易被忽悠。 另一方面是 “低价诱惑”,日本为了打开新市场,把核污染风险高的海鲜,以低于市场价 30% 的价格出售,有些商家为了利润,就愿意铤而走险。 不过也有好消息: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警惕。 今年 10 月,泰国、越南宣布,对日本海鲜实施 “每批必检”,不仅查氚,还要查铯、锶;巴西更是直接暂停进口日本福岛、宫城等 5 个县的海鲜。 这说明大家慢慢看清了日本的 “套路”,不会再轻易相信其 “安全承诺”。 说到底,日本海鲜 “不愁卖”,不是因为核污染消失了,而是靠 “换标签”“降标准” 这些投机取巧的办法。 但核污染的危害不会骗人,海域污染只会越来越严重,这些操作终究是 “饮鸩止渴”。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想吃海鲜不用慌,只要选正规渠道、有检测报告的产品,就能放心吃;但对日本来说,想靠耍小聪明掩盖核污染问题,迟早会失去所有信任。 你怎么看待日本海鲜“换标签” 出口的操作?身边有人买过日本进口海鲜吗?要是看到日本海鲜在卖,你会选择购买吗?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也让更多人知道核污染海鲜的 “猫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