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女科学家吴健雄回国,见到周总理后: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周总理顿了

谈古论今朝 2025-11-05 19:03:30

1973年,女科学家吴健雄回国,见到周总理后: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周总理顿了一下,说:“随便说嘛,没有关系!”她咬着唇,声音都有点颤:“我在美国这些年,父母先后去世,我连他们的坟在哪里都不知道,一直放心里难受…… 这趟回国,是她离开祖国37年后第一次踏上故土。1936年她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物理,本想学成即归,可二战爆发切断了航线,后来局势变化,归期一拖再拖。她在海外成了顶尖物理学家,参与过曼哈顿计划核心研究,连爱因斯坦都认可她的才华,可再辉煌的成就,也填不满对父母的愧疚。 她父亲吴仲裔是太仓浏河有名的开明教育家,创办过明德女校,一辈子主张男女平等,正是父亲的开明,才让她得以冲破偏见专心求学。1948年父亲去世时,她在美国托人打听,只收到堂兄一张字条,寥寥数字“父安逝,葬故里”,连具体位置都没提。母亲樊复华1966年离世,那会儿国内局势特殊,书信往来都断了,她竟是一年后才从华侨同乡口中得知噩耗。 这些年她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父母的老照片,照片里父亲穿长衫,母亲梳发髻,背景是老家的四合院,每次看都忍不住红眼睛。她不是没试过找,可当时的政治环境卡得死,正常渠道根本走不通,托回国的朋友打听,也没人敢贸然帮忙。 周总理听完她的话,眉头轻轻皱了一下,随即放缓语气安慰:“健雄同志,这事你别放在心上,我们马上让人去查。”当场就叫来了工作人员,特意叮嘱要尽快联系江苏太仓,务必找到墓地,有消息第一时间汇报。总理这份在意,让她紧绷的情绪一下泄了,眼泪跟着就掉了下来。 地方干部接到任务不敢耽搁,立刻去浏河镇走访老人,还翻出了民国时期的户籍档案。原来吴仲裔先生葬在镇东的吴家祖坟,母亲后来也与父亲合葬在了一起。只是几十年过去,坟地长了杂草,墓碑字迹都模糊了。工作人员仔细描了墓碑上的字,还拍了照片,一起寄到了北京。 那会儿吴健雄正准备回美国,接到信封时手都在抖。打开看到墓碑的照片,她沉默了好久,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后来她给国内友人写信说,看到父母墓地还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总理的心意她一辈子都记着。 其实她心里的痛不止这一桩,胞弟吴健豪1965年经特批去香港见她,回头就被“四人帮”诬为“特务”迫害致死,直到1979年才平反。侄儿吴煦还背着“反革命子女”的身份在农村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后,她都替侄儿的政审捏把汗。这些苦她没对总理说,可总理对海外学人的体恤,早就暖了她的心。 后来她每年都托亲友回浏河祭拜,还寄钱让当地帮忙修缮墓地,反复叮嘱别让杂草遮住墓碑。1984年再次回国,她特意去了祖坟,在墓前站了很久,轻声说着这些年的经历,像小时候跟父母分享学校的事一样。 她去世前特意嘱咐,要把骨灰运回老家,葬在父亲创办的明德学校里,离父母的坟地不远。这份漂泊半生的牵挂,总算有了归宿。总理当年那句承诺,不仅找到了两座坟墓,更留住了一位科学家对祖国的念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