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运动员来北京打乒乓球,根本不是来卷的,是来吃香的喝辣的。澳大利亚队一下飞机直奔长城拍照,邱党张口闭口就是饺子烤鸭红烧肉,比赛像是顺便打打。现在这赛事,感觉奖牌没美食吸引力大,人家回国行李箱里塞的全是稻香村和酱牛肉。 国外乒乓球选手来北京参加比赛,总爱把旅游和美食放在首位,这事儿在圈子里早不是新闻了。就拿澳大利亚队来说,今年九月份他们组队来中国搞精英训练营,刚下飞机没多久,就直奔八达岭长城那边去转悠。 队里包括一些顶尖选手和教练,大家伙儿爬墙拍照,感受那历史沧桑感,还顺带去了澳大利亚驻北京大使馆交流。训练营本来是为备战国际赛事提升实力,但这些活动明显占了大头时间。 澳大利亚乒乓球协会官网上发了新闻,说这趟行程不光练球,还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类似的事儿不止一次,早在1971年,澳大利亚队就因为乒乓外交来过中国,那时候就开启了这种交流模式。 现在2025年了,他们又重拾旧路,训练营结束回国时,队员们分享了不少长城照片和北京见闻。乒乓球这项运动在中国根深蒂固,国外选手来这儿,本来是想学技术,但一到地方,就被周边吸引住了。 奖牌固然重要,可对他们来说,亲眼见识长城这种世界遗产,远比赛场上的几分球更有回忆价值。北京的赛事氛围也宽松,不像有些地方那么高压,选手们能抽空出去逛逛,这点让很多人觉得值回票价。 不止澳大利亚队和邱党,其他外国运动员来北京打乒乓球,也都把美食和旅游当重点。比方说,美国和欧洲的一些选手,在WTT中国公开赛或青年赛期间,总爱去故宫或颐和园转转,虽然没爬长城那么直接,但那种文化冲击感一样强。 北京作为主办地,提供了不少便利,赛事组委会有时还组织团队活动,让选手们接触本地生活。食物方面,国外选手反馈最多的就是多样性和新鲜度。冬奥会时外国运动员分享吃喝经历,说北京的菜品帮他们适应时差和气候。 乒乓球赛事虽不像奥运那么大,但道理相通,选手们赛后聚餐,尝尝本地特色,成了固定节目。酱牛肉这种东西,口感劲道,保质期长,回国行李箱里塞满很正常。稻香村的点心也一样,甜咸口味齐全,成了很多人礼物首选。 这些经历不光是吃喝,还带点文化学习,比如了解中餐的做法和历史。国外乒乓球协会也鼓励这种交流,澳大利亚队训练营就包括文化部分,这让选手们收获不止于球技。 这种现象让赛事更有活力,不再是单纯的竞技场,而是文化桥梁。来北京打球的外国选手,奖牌拿不拿无所谓,带回的回忆和特产才最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