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贸易断裂,巴西方面提出无理要求! 10月28日,巴西外贸秘书处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非织造布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涵盖各类人造或合成纤维制成的无纺布,小到日常用的口罩、湿巾,大到工业加工所需的涂层材料,都是巴西民众生活和产业运转离不开的基础物资。 这场调查的倾销调查期定为2024年全年,损害调查期更是追溯到2020年,看似程序合规,实则完全不顾中巴贸易的互补根基和巴西自身的实际需求,纯粹是一场带着政治算计的短视操作。 中国对巴西的支持从来都不是口头说说,而是真金白银的实际行动。 2024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达到1881.7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15年坐稳巴西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比美国这个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分量重得多,巴西对美出口额仅占对华出口的三分之一。 就拿巴西最依赖的农产品出口来说,中国长期是巴西大豆的最大买家,每年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据其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正是中国的稳定采购,让巴西农业在国际市场波动中始终有个可靠的“压舱石”。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巴西持续加大投资,未来几年计划投入约350亿元人民币,涉及清洁能源汽车、关键矿产、运输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这些投资能直接带动巴西的就业和产业升级,2025年巴西第二季度失业率降到5.8%的历史低位,背后也有中国投资的助力。 反观巴西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完全站不住脚,非织布这类产品技术门槛不高,但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效应,能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这不是倾销,而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结果。 巴西国内非织布产能本就不足,2024年其国内需求的近三成依赖进口,其中中国产品占比超过一半,这些产品不仅价格合理,还能填补巴西本地产能的缺口,让普通民众能用上便宜的日用品,相关加工企业也能降低生产成本。 现在发起反倾销调查,一旦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巴西国内非织布价格上涨,普通家庭买口罩、婴儿纸尿裤要花更多钱,依赖这些原材料的中小企业会面临成本压力,甚至可能被迫裁员,这对于本就面临通胀4.5%、利率高企的巴西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巴西的短视还体现在对自身经济处境的认知不清,2025年巴西GDP预计为2.13万亿美元,看似体量不小,但财政赤字高达GDP的5.5%,公共债务更是占到90%,经济增长全靠出口拉动,而中国正是其出口的最大市场。 更有意思的是,巴西并非第一次搞这种贸易保护操作,早在2014年,中国就曾对原产于巴西的进口浆粕发起反倾销调查并最终征收反倾销税,当时巴西企业损失惨重,如今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把矛头对准中国优势产业。 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也违背了中巴此前达成的贸易合作共识,说白了就是想学美西方搞贸易制裁那一套,以为能通过施压获得更多利益,却没意识到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对象,而巴西也没有美西方那样的底气。 巴西国内长期存在黑帮横行、贫民窟问题突出的困境,本质上就是因为政治家缺乏长远眼光,总是被短期利益和局部诉求绑架。 这次发起反倾销调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国内少数行业协会的游说,为了迎合部分选民的情绪,就牺牲国家整体利益。 他们忘了,中国市场不是唯一的,但巴西能找到的替代市场却寥寥无几。 中国的非织布出口遍布全球,少了巴西一个市场影响有限,但巴西要是失去中国供应,想从埃及、以色列等其他国家进口,不仅价格更高,供货稳定性也远不如中国。 更重要的是,巴西还在寄希望于中国的投资和大宗商品采购来提振经济,一边要中国的钱,一边又对中国企业下手,这种两头占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 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讲究互利共赢,中国对巴西一直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即便在贸易中出现分歧,也始终主张通过协商解决。 但巴西这次的做法,显然突破了合作的底线,把中国的善意当成了软弱可欺。 其实巴西心里很清楚,跟着美西方搞对华制裁没有好果子吃,美国之前就对巴西商品加征50%的关税,是中国迅速开放市场,批准183家巴西咖啡企业进入,才帮巴西缓解了冲击。 现在巴西反过来效仿美国的套路,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从来不惧怕贸易摩擦,这些年应对过的反倾销调查不计其数,每一次都能凭借强大的产业韧性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化解风险。 但巴西不同,其经济结构单一,高度依赖出口,失去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受损的最终还是巴西自己。 或许巴西真的是被中国的好给惯坏了,才会如此肆无忌惮地提出无理要求,但这次他们必须明白,合作是相互的,没有谁离不开谁,要是执意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只能是自食恶果。 国际社会早就看清了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真面目,巴西非要往这条死路上走,只能说明其政治家的格局确实有限,也难怪其国内问题缠身多年难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