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李嘉诚心里应该不是滋味,全运会火炬在粤港澳大湾区传递,香港四大家族去了三家,澳门何家也参加了,唯独李嘉诚两个儿子没有参加,为什么不参加这么重要的活动,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李泽钜还在香港担任火炬手。时过境迁,这次大湾区的火炬盛典却没看到李家兄弟,和过去的高调参与形成鲜明对比。 自李泽钜全面执掌家族之后,他们大规模出售内地和香港的核心物业,像上海的世纪汇、广州西城都荟、香港中环中心这些地标资产都已易手,换来的大笔资金全部投到欧洲去。 按照账面来算,李家掌握着欧洲的不少核心资源,如英国国家电网、荷兰天然气公司、伦敦金融中心的写字楼等。到2024年家族资产中,来自海外的营收已经远远超过本地。 反观其他几大家族,动作就完全不同。霍家几十年来深度参与本地体育产业,推动香港青少年和大湾区的足球交流;太古把太古里商业带进深圳、佛山等城市,在湾区开疆拓土。 澳门何家不仅花重金在横琴发展医药,还建立了面向大湾区企业的跨境金融平台。这些家族都选择了一条和湾区共同成长的路。 近几年很多政策新规落地,企业讲究实际贡献,不再推崇靠资本市场套利。恒基投身于香港的保障房建设,新鸿基也和深圳企业联合开发科技园区,都在结合湾区的长远发展来布局。 和这种"深耕细作"相比,李家还是择远不择近,把赌注押在欧洲,以为可以稳坐钓鱼台。但形势却没有如他们预期那样顺风顺水。 近两年,英国开始对外资掌控该国重点基础设施进行审查,长和系的电网股份随时可能被要求减少持有比例。能源市场一波动,李家在荷兰的天然气业务利润也跟着大幅缩减。 原本以为能安稳增长的欧洲业务,现实远没有那么理想。而与此同时,大湾区眼下正处在红利爆发期。 2024年,区内跨境贸易额度创新高,深中通道贯通让东西岸产业互联更方便,前海创业企业融资也越来越容易。李家早早抽身,如今这些机会也都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了。 火炬传递最后的合影,实际上也是湾区核心家族向公众表态,是一种信任和承诺。愿意和这片土地同舟共济的家族,正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 像李家这样习惯用资本流转和安全避险思路行事的,慢慢就会被这个强调共同成长、利益分享的新局面甩在身后。 湾区的门槛已变,单靠过去的惯性赚不到未来的钱。选择留下的,正在和城市脉搏一起跳动。而缺席的,只能远远观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