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挑战?中国人口变化引发联合国关注 2025年11月5日,联合国发布了一份名为《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文件,用冰冷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巨变:中国,这个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庞然大物,其人口数量在2022年触及14.26亿的顶点后,已经掉头向下。这不是未来的预言,而是已经开启的进程。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缩减至12.67亿;如果看得更远,到210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惊人地腰斩至6.33亿。这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会亲眼见证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在几十年内蒸发近三亿。 一个国家要保持人口稳定,每名妇女平均需要生育2.1个孩子,而中国现在是1.09。这个巨大的缺口,注定了人口减少是必然结果。与此同时,社会正在加速变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22%,总数超过3.1亿。一个劳动力需要抚养的非劳动力人口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负担都在加重。 这不仅仅是数字游戏,它直接冲击着经济的基本盘。联合国人口司负责人约翰·威尔莫斯发出的警告直截了当: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人少了,工人就少了,生产成本必然上涨,全球贸易规则都将因此改写。报告里那句“中国消费市场的萎缩,会拖累全球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的论断,分量极重,它意味着中国老百姓买东西少了,全世界的生意都会跟着感冒。 面对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制造业最先感受到寒意,也最先做出反应。现在,在珠三角或长三角的很多工厂,即便一个月开出6000块的工资,也很难招到足够的年轻人。老板们要活下去,办法只有一个:把工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 这种转移,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家具、家电和消费电子的低端组装环节 因为这些产业对劳动力成本最为敏感。但这对中国来说,也不全是坏事。这种倒逼,正在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把低端产能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 。可以说,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断舍离”,被迫向价值链的更高处攀登。 看到人口警报,国家其实一直在行动。从2016年元旦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开始 到2021年推出“三孩”政策 再到地方政府疯狂加码的各种补贴,政策工具箱几乎全拿出来了。延长产假到158天,每月发500块婴幼儿照护费,北京甚至对年轻人买房直接补助5万首付。这些政策有效果吗?答案是:有,但非常有限,且不可持续。2016年二孩政策放开后,当年出生人口确实达到了1786万,是16年来的最高峰 2017年的二孩出生比例也攀升到了51% 。 这看起来像是一场胜利,但不过是昙花一现。从2017年开始,出生人口数量就掉头向下,甚至跌破了政策实施前的水平。2016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短暂回升到1.7 但之后一路狂泻,到2023年已经降到了1.0左右的水平。三孩政策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策可以鼓励想生二孩的家庭,却无法打动那些连一孩都不想生的年轻人。高房价、教育内卷、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有统计显示,养一个孩子到高中,年均花费就要4万多,这还不算看不见的机会成本。 既然劳动力减少了,未来的活由谁来干?一个被逼出来的答案,是机器。2024年,中国在工厂自动化上的投资猛增了25%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在走上汽车制造、高强度加工的生产线 。政府也在大力推动,出台了“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鼓励用机器替代人力 。这不仅限于工业。在养老领域,能提供陪伴、健康监测、康复训练的服务机器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养老院和家庭中。 那中国的人口危机,是独一无二的吗?不是。日本、韩国、意大利,这些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去世人口超过新生人口的困境 。特别是东亚国家,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相似,都陷入了低生育率的泥潭。日本和韩国比中国更早采取措施,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生育补贴、托育服务和住房支持。但结果呢?效果甚微,生育率依然在低位徘徊 。这给中国提供了重要的警示:解决低生育率问题,远不止发钱放假那么简单,它是一场需要几十年时间、触及社会深层文化观念的系统性变革。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联合国报告揭示的,其实是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信号。中国,以其前所未有的规模,成为了第一个走进这个未知领域的“观察样本”。它所经历的一切——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链外迁、消费市场巨变、社会养老压力激增——都可能是其他许多国家未来的预演。联合国预测,到2080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103亿的顶峰,然后也开始下降。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只是提前走上了这条路。这场由人口结构深刻调整引发的经济社会转型,正在中国大地上激烈展开。它痛苦,但又在催生新的变革。中国正在经历的,可能就是全人类将要面对的终极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