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南海。一条小破渔船,摸黑往香港开。 船舱里,挤着一个后来被骂了几十年“叛国者”的男人。 他叫马思聪,写《思乡曲》的那个“人民音乐家”。 想不通吧?一个顶着这么大光环的人,图啥呢? 图的是,他不想再挂着牌子游街,手里还得敲个破盆。图的是,他老婆不用再写检讨写到手抽筋,孩子上学不至于天天被人打得鼻青脸肿。 他一个拉小提琴的,被罚去拔草,手上全是泡。 这些,他可能都忍了。 真正压垮这位音乐家的,是精神世界的崩塌与艺术生命的窒息。马思聪自幼赴法国学琴,22岁便以《绥远组曲》(《思乡曲》为其中名篇)奠定中国现代小提琴音乐奠基人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拒绝海外优渥待遇,毅然回国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将全部心血倾注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拓荒事业。但这场运动中,他毕生坚守的艺术信仰被贴上“封资修”标签,亲手培育的学生被迫与他划清界限,珍藏的乐谱被付之一炬,就连赖以表达情感的小提琴也险些被砸毁。更让他绝望的是,造反派逼迫他承认莫须有的“反革命罪行”,日夜不间断的批斗与精神折磨,让这位以音乐传递家国情怀的艺术家,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为了保住家人与仅剩的尊严,马思聪在友人暗中协助下,带着妻子王慕理、儿女踏上逃亡之路。这段穿越南海的航程充满凶险,小渔船在风浪中颠簸数日,既要躲避海上巡逻队的稽查,又要忍受缺食少水的困境,船舱里的黑暗与颠簸,恰似他彼时看不到希望的人生境遇。抵达香港后,他并未停留,转而远赴美国,却没想到这一去,竟背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叛国”骂名。在海外的日子里,马思聪始终拒绝加入任何反华势力,即便生活困顿,仍坚持创作《双小提琴协奏曲》《阿美族之歌》等作品,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土的眷恋,正如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音乐永远为祖国而写。” 历史终究会还原真相。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为马思聪平反昭雪,明确其“出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被迫之举,并非“叛国”。1987年,晚年的马思聪虽未能亲自回国,却通过录音向母校师生传递心声,那句“我想念你们,想念祖国”,让无数音乐人为之落泪。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在费城病逝,临终前仍嘱托家人将骨灰带回祖国。1992年,在亲友护送下,他的骨灰撒入汕头海湾,这位漂泊半生的音乐家,终于魂归故土。 马思聪的遭遇,是那个特殊年代无数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他们怀揣理想与热忱,却在时代洪流中历经磨难,但即便身处绝境,仍坚守着内心的良知与对家国的深情。他用一生诠释了“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祖国”的真谛,那些被历史误解的岁月,从未磨灭他对故土的眷恋;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更让他的音乐充满了穿透时空的力量。《思乡曲》的旋律至今回荡,不仅是对个人乡愁的抒发,更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坚守的家国情怀与精神气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