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杀疯了? 俄罗斯总理发声,中俄之间用美元和欧元交易的比例,已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了。 2025年11月,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华时的一句话引发关注:美元和欧元在中俄贸易结算中的占比已降至“统计误差水平”,按金融标准这意味着低于1%,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不是突然的转变,而是三年来一步步推进的结果。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将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冻结其海外资产,美元和欧元结算渠道被切断,这成了中俄本币结算的催化剂。 当年两国贸易本币结算比例就达到50%,其中石油贸易更是超过90%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 到2023年底,这一比例飙升至近95%,天然气、机械设备、农产品等主要品类都完成了结算转型。 2024年,莫斯科交易所的人民币交易量超过美元,成为仅次于卢布的第二大交易货币,俄罗斯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也超过40%。 现在中俄贸易99.1% 都用本币结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系统支撑,中俄跨境支付系统CIPS与SPFS实现互联互通,单笔支付处理时间从过去的2-3个工作日压缩到数小时,企业不用再承担两次汇率波动的成本。 俄罗斯民众也开始主动持有人民币,银行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债券越来越受欢迎,这种转变不只是应对制裁的权宜之计,而是双方的战略选择。 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一变化的核心是“安全”与“高效”,过去依赖美元时,中俄贸易随时可能受西方政策影响,资金流转也受制约。 现在直接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中国进口俄罗斯能源能直接付款,俄方收到钱后可立刻采购中国设备,形成闭环。 更重要的是,这打破了“石油美元”的惯性,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和主要出口国,中俄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贸易结算模式。 这一进程也在向外辐射,俄罗斯已要求印度用人民币结算石油款项,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内部本币结算比例也在上升。 但这并非要彻底取代美元,而是多了一种更可靠的选择,人民币能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本质是中国经济稳定、市场庞大带来的信用支撑,也是中俄互信的体现。 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结算变革,正在让全球货币格局变得更加多元。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