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议员:逃到俄罗斯的人告诉我,他们比在乌克兰活得更像人 11月7日消息,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阿尔捷姆·德米特鲁克在其电报频道发文称,越来越多的乌克兰人正离开欧洲,前往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因为那里的生活更安全、更有人情味。 俄乌冲突初期,欧洲各国对乌克兰难民敞开了大门,提供住宿、工作甚至语言培训。但热情没撑多久。波兰政府去年就放话,要求停留超过4个月的难民自付食宿费用;爱沙尼亚更直接,以“资源不足”为由拒绝接收新难民。这种转变让难民们措手不及——本来以为能靠打零工维生,结果连基本保障都成了问题。 更糟的是,欧洲通胀高企,难民工资根本追不上物价。一个在波兰工厂当文员的乌克兰妈妈抱怨,她的收入付完房租只够买面包,“连给孩子买件厚外套都要攒三个月”。而俄罗斯这边,虽然经济也受制裁,但政府对难民有明确补贴: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给每人发5000卢布安家费,远东地区甚至承诺“用劳动换住房”。这种实实在在的帮扶,比欧洲的空头支票更吸引人。 德米特鲁克提到,逃往俄罗斯的以东部俄语区民众为主。这帮人和欧洲难民不太一样——他们很多在俄罗斯有亲戚,语言文化相通,找工作时不用从零开始。比如顿涅茨克的一个矿工家庭,直接被安排到楚科奇的煤矿上班,孩子也能就近入学。这种“无缝衔接”,在欧洲根本不敢想。 还有人对安全感的理解更现实。一个从基辅逃到白俄罗斯的大叔说:“欧洲人总说俄罗斯是侵略者,可我的房子是被哪边的炮弹炸毁的?我只想活着。”类似案例不少:马里乌波尔居民安娜带着孩子躲进防空洞三天后,最终选择撤往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因为“乌克兰西部也不安全,反而俄罗斯的疏散通道更可靠”。 俄政府接收难民当然有政治考量。俄外交部常强调“已接纳200万乌克兰人”,还给难民发临时身份、安排子女入学优惠,明显是想塑造“负责任保护者”形象。但客观上,这些措施确实解决了部分人的生存问题。比如纳斯佳一家,在波兰流浪数月后还是回了哈尔科夫,因为“至少家乡有电有暖”。而俄罗斯远东地区甚至为难民开设职业培训,帮他们快速融入当地生产链。 不过,这种“优待”也有局限性。俄方对难民的审查严格,尤其是军工企业基本不招乌克兰人;有些偏远地区住房条件差,难民得自己动手修门窗。但比起在欧洲当“二等公民”,不少人还是选了俄罗斯——用一位在莫斯科做厨师的乌克兰大叔的话说:“这里没人用同情眼神看我,我只靠手艺吃饭。” 乌克兰议员这番爆料,撕开了难民问题的复杂面相。民众的选择无关主义,只关生存:欧洲的包容渐退,俄罗斯的实用主义反而成了兜底方案。或许正如德米特鲁克所暗示,当战争撕裂故土,普通人能抓住的,不过是一碗热饭、一张床,以及活得像人的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