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没有: 近几日,英、法、德、荷兰等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声时,意大利女总理梅洛尼却突然“安静”下来,似乎变得“低调”了! 梅洛尼早年那股子冲劲,作为极右翼政党的头头,她靠着对华强硬言论圈粉无数。一会儿质疑中国的发展模式,一会儿在涉台议题上跟风起哄,甚至公开呼吁欧盟对中国“硬起来”。 2023年更是踩着“维护国家主权”的调子宣布退出“一带一路”,那架势仿佛马上就要靠讨好美国在欧盟站稳脚跟。可她没算明白,喊口号换不来真金白银,站队美国更填不上国内的经济窟窿。 很快经济上的变化就让她坐不住了。才“退群”一年多,2024年意大利对华进口直接下降3.2%,原本盼着的增长成了泡影。 汽车产业最惨,这可是意大利的老牌支柱,原本新能源车转型就慢,生产效率又低,斯特兰蒂斯集团过去三年研发投入连利润的4%都不到,早就岌岌可危。 中国企业本来带着技术和投资送上门,东风、比亚迪都规划了项目,结果意大利跟着欧盟投了赞成票,要对中国电动车征高额关税,中国这边立马反击,东风直接撤资,比亚迪转头把工厂建到了匈牙利,长安汽车连米兰的发布会都取消了。 等于梅洛尼亲手把本国汽车产业的救命稻草扔了,看着隔壁匈牙利靠中企投资拿下51%的新增外资,还建了电动车工厂,她要是还能高调得起来才怪。 更让她窝火的是,讨好美国的算盘彻底落空了。为了抱上美国大腿,她2025年初就飞赴佛罗里达私会特朗普,还成了唯一出席特朗普就职典礼的欧盟领导人,甚至承诺把国防开支提到GDP的2%,可特朗普只给了句“2%远远不够”的空头支票。 美欧贸易协议喊了大半年没影,美国企业半点实质性投资没进来,倒是意大利的农产品和高端品牌先丢了中国市场。 前总理孔特骂她这是踢了个“乌龙球”一点不冤,原本靠着“一带一路”能从中国市场补点收入,结果退群后啥好处没捞着,反而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4月她带着企业代表访华想求和,甚至还带上女儿打感情牌,好不容易重启几个项目,转头又跟着欧盟对华施压,这下连中国市场的信任都丢光了,再想喊强硬口号,国内企业家第一个不答应。 国内的经济烂摊子更让她没底气。意大利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经接近140%,在欧元区排第二,政府手里根本没多少余钱。2024年初还预估能有1%的经济增长,到年底直接砍半降到0.5%,商业信心指数跌到2021年以来的最低。 虽然失业率降到了6.5%,但青年失业问题没解决,南部地区更是一片惨淡,老百姓被高生活成本逼得频频罢工,执政联盟内部还因为减税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梅洛尼只能硬着头皮警告盟友“搞分裂要付出代价”。 这种时候再喊对华强硬,无异于告诉选民“我要继续让大家没钱赚”,她的支持率已经跌到-22%,要是再作妖,连基本盘都保不住。 和隔壁匈牙利的对比更难受。同样是欧盟国家,欧尔班就认准了对华务实合作,2024年中匈贸易额涨了11.6%,中国对匈直接投资占了新增投资的一半还多,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工厂建得热火朝天,匈塞铁路也快贯通了。 欧尔班还直言“欧洲不与中国合作会失去竞争力”,这话像巴掌一样打在梅洛尼脸上。英、法、德这些国家早就看明白了,忙着和中国谈合作,梅洛尼要是还敢跳出来强硬,不仅会被欧盟孤立,更会让本国经济雪上加霜。 说到底,梅洛尼的低调就是现实教的乖。她终于搞懂,美国的“支持”是掺了水的,欧盟的“认同”是要靠真政绩换的,而极右翼那套意识形态说辞,在面包和工作面前根本站不住脚。 退出“一带一路”的代价,意大利企业尝够了,政府的预算感受到了,她自己的支持率更是直接反映了民意。 这哪里是低调,分明是被现实按在地上教做人,也给其他欧洲极右翼政党立了块警示牌:在全球化时代,跟中国搞对抗就是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务实合作才是真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