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2006年,贫困大学生向海清向媒体怒

尔说娱乐 2025-11-08 14:02:30

“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2006年,贫困大学生向海清向媒体怒斥:我要把孙俪的“丑事”彻底揭露,孙俪就是个伪君子,她答应资助我到大学毕业,却现在撒手不管了,搞得我连饭都吃不上了,她这根本就是沽名钓誉! 主要信源:(央视网——孙俪谈“捐助门”:我不会再以这种方式捐助他 ) 2006年秋日的一个午后,重庆某报社的编辑部里,记者韩晓峰正在整理当天的来信。 一封字迹潦草的长信引起了他的注意。 信封上没有寄件人地址,只简单写着"内详"二字。 拆开信封,密密麻麻的五页信纸上,一个名叫向海清的大学生用激动的笔触,控诉着当红演员孙俪中断资助的行为。 信中反复出现的"伪君子""沽名钓誉"等字眼,让韩晓峰不禁皱起了眉头。 这封来信很快在编辑部引发了讨论。 有人主张立即报道,有人建议谨慎核实。 最终,编辑部决定派记者进行深入调查。 随着调查的展开,一个跨越四年的助学故事逐渐浮出水面。 时间回到2002年初春,云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里,纪录片《希望在山间》的摄制组正在拍摄。 镜头对准了一个穿着打补丁校服的少年向海清。 每天清晨五点,他就要起床帮母亲生火做饭,然后步行两个小时山路去上学。 放学后,他还要砍柴、喂猪,直到夜深人静时,才能在煤油灯下温习功课。 土坯房的墙壁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奖状,记录着这个贫困少年的坚持。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影视基地,刚结束一天拍摄的孙俪,正躺在休息室的沙发上收看这期节目。 画面中那个在煤油灯下刻苦学习的少年,让她想起自己童年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艰难岁月。 第二天,她便通过节目组联系上了向海清,开始了匿名资助。 最初几个月的汇款单都是通过节目组转交,孙俪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 她不仅每月定期寄去生活费,还会在开学前寄去学习用品,在寒冬来临前寄去棉衣。 最让向海清感动的是,孙俪还会亲笔写信鼓励他,字里行间充满关怀。 转折发生在2005年夏天。 向海清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水产大学。 开学那天,孙俪亲自来到学校,这是四年来两人第一次见面。 站在气派的大学校门前,向海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而当他得知一直资助自己的竟是当红明星时,更是惊讶得睁大了眼睛。 大学生活为向海清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第一次乘坐地铁,第一次使用智能手机,第一次走进装潢精致的商场。 同寝室的同学穿着名牌运动鞋,用着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 渐渐地,这个从山区走出的少年开始感到自卑。 起初,他只是试探性地给孙俪发短信,说想买几本参考书。 孙俪很快汇来了钱。 后来,他又说要参加社团活动需要置装费,孙俪也满足了。 但当他第三次说要买新款手机时,孙俪的回复明显迟疑了。 真正让孙俪起疑的,是辅导员打来的电话。 原来向海清不仅谎报开支,还经常逃课逛街。 更让人失望的是,他居然用助学金请客吃饭,在同学面前充大方。 经过深思熟虑,孙俪决定暂停资助。 这个决定彻底激怒了向海清。 在愤怒和委屈的驱使下,他写下了那封控诉信。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封信很快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有人指责孙俪"作秀",也有人质疑慈善的可持续性。 但随着更多细节曝光,舆论开始转向。 有同学爆料向海清经常出入高档场所,辅导员也证实他多次编造借口索要钱财。 最终,这场风波以向海清黯然退场告终。 而孙俪在经历这件事后,将公益重心转向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在她资助建成的希望小学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或许是对这段往事最好的注解。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0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