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相铃木宪和向外界宣布,日本已经恢复向中国出口水产品,首批约6吨日本北海道冷

天天纪闻 2025-11-08 15:12:55

日本农相铃木宪和向外界宣布,日本已经恢复向中国出口水产品,首批约6吨日本北海道冷冻扇贝已经运往中国,无疑,这意味着中国因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水排海而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禁令已经松绑。   但熟悉中国做事风格的人都知道,这绝不是跟风妥协,更不是随便开绿灯,就像当初果断下禁令一样,松绑的每一步都卡着科学检测和食品安全的硬标准,半点不含糊。   时间拉回2023年8月24日,日本不顾周边国家强烈反对,悍然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中国海关总署当天就甩出了2023年第103号公告,从法规层面直接封死了日本水产品的进口通道,明确全面暂停进口所有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   这波操作绝非意气用事,而是有实打实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都给这种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了支撑。毕竟食品安全不是小事,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安全容不得半点赌徒心态。   禁令的威力立竿见影。要知道中国曾是日本水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22年日本对华水产品出口额还高达871亿日元,占其全球出口总额的22%,光北海道扇贝这一项,就占了日本扇贝对华出口的70%。   可禁令落地后,日本水产界直接陷入寒冬,出口额断崖式下跌,到2024年初就只剩61亿日元,占比跌到2%,后续更是几乎清零。北海道的渔民最有感触,之前每年光带壳冷冻扇贝就能出口900吨到中国,禁令一来,加工厂的机器都快停转了,不少靠着对华出口吃饭的企业都在苦苦支撑。   日本当然急着破局,今年10月底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前,首相高市早苗专门找中方谈了30分钟,把恢复水产品进口当成核心诉求之一。可谁也没料到才过5天就有了动静,这背后根本不是"中方给面子",而是日本终于松口答应了中方的核心要求。   早在2024年9月,中日就达成过关键共识:中方要有效参与福岛核污染水的长期国际监测,还要能独立取样检测,只有这些监测结果都没问题,才会考虑调整措施。   说白了,中国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证据,不是日本空口白牙的承诺。直到中方的独立监测数据确认达标,海关总署才在2025年6月发布140号公告,明确有条件恢复福岛、群马等10个高风险都县以外地区的水产品进口,这次北海道扇贝出口,就是这个政策的实际落地。   为啥是北海道的扇贝先打头阵?答案藏在安全门槛里。北海道离福岛核电站足足600多公里,本身就不在被禁的10个都县名单里,核污染风险天然更低。更关键的是,北海道是日本扇贝和海参的核心产区,早就摸透了中国市场的规矩,2022年光是北海道扇贝对华出口就有596亿日元。   为了重新拿到入场券,当地出口商更是加足了码,扇贝捕捞上岸后先过第三方机构的放射性检测,氚、铯等指标全合格了,才敢提交检测报告和原产地证明,过了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审核,最后才报给中国海关。这种层层把关,就是为了满足中国的安全要求。   就算日本那边把流程走满了,中国这边的监管闸门也没松半分。海关总署早早就公布了449种获准进口的水产品名单,每一批货都得走"双重保险"——日本先交齐全套证明材料,中国海关再抽样复检,只有两次检测都合格,才能放行进入市场。   而且这根本不是全面放开,福岛等10个都县的水产品依旧被拦在门外,想解禁就得拿更硬的安全证据来换。铃木宪和宣布消息时兴奋地说这是"双方努力的结果",可他没提当初日本还抱怨禁令"过于严苛",现在为了出口,不仅主动强化检测,还乖乖配合中方取样,态度转变的背后,全是市场的现实压力。   这6吨扇贝的启运,看着是件小事,实则是个分量十足的信号。对中国来说,这是科学管控的示范——当初下禁令是守住安全底线,现在松绑是基于检测数据,不搞贸易保护,更不拿国民健康当筹码。   对日本来说,这是个明确的提醒,想进入中国市场就得守中国的规矩,耍嘴皮子没用,得拿实打实的安全证明说话;对中日经贸来说,这是理性回归的第一步,为后续其他合规产品出口开了头。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后续日本能不能扩大出口规模,关键还得看能不能持续守住安全标准。至于福岛等10个都县的水产品,想解禁?先把长期监测数据、独立检测报告摆足了再说。   中国做事向来如此,讲原则更讲科学,安全过关了啥都好说,不过关?门都没有。毕竟在食品安全这件事上,从来没有"差不多",只有"百分百合格"。    

0 阅读:2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