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雁门关,一场伏击战正在酝酿,八路军716团团长贺炳炎接到命令,要在这里切断日军从大同通往忻口前线的补给线,这位团长有个特殊之处,右臂袖子是空的。[大侦探皮卡丘] 贺炳炎把伏击点选在了黑石头沟,这里西临悬崖,北靠陡坡,公路在沟底绕弯,日军车队一旦进入就成了瓮中之鳖。 部队趁夜色在老乡引领下进入阵地,然后就是等待。 日军车队进入伏击圈,手榴弹和子弹从山坡上倾泻而下,沟底瞬间陷入混乱。 贺炳炎左手握刀冲在最前面,和日军展开白刃战,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发现他满身是血,但仔细检查发现他没受伤,全是敌人的血。 这一战击毙日军数百人,毁掉汽车数十辆,数天后,贺炳炎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又狠狠打了日军一次,两次伏击严重威胁了日军的后勤补给。 当时忻口正面战场打得激烈,日军急需补给,雁门关这两次伏击,让他们的补给线变得岌岌可危。 国内外报纸纷纷报道这场“雁门关大捷”,一时间士气大振。 贺炳炎的右臂是多年前失去的,他率红五师在瓦屋塘战斗中担任先头部队,右臂被炮弹炸碎,当时长征途中,医疗条件极其简陋。 没有麻药,没有手术刀,医生只能用锯木头的锯子给他做截肢手术。 整个手术贺炳炎咬着毛巾硬是挺了过来,连医生都说,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关公刮骨疗伤”。 术后数天,他就从担架上下来了,开始练习骑马、走路,还要用左手练射击,最让人意外的是,他居然开始练左手刀法。 贺炳炎年轻时练过武,刀法底子不错,在红军时期,他就以作战勇猛著称,常常挥刀冲锋在前,被称为“红军赵子龙”。 从右手改练左手,难度可想而知,但贺炳炎有股狠劲儿。 到了雁门关战场,他这套左手刀法派上了大用场,日军习惯了对付右手持刀的对手,突然遇到左手刀,一时间很难适应。 贺炳炎的刀从左侧劈来,角度刁钻,日军往往还没反应过来就倒下了。 雁门关大捷之后,“独臂刀王”的名号在抗日军民中传开了,这场战斗证明了游击战术的有效性,以小股部队灵活机动,打击敌人后勤线,比正面硬碰硬更有效果。 毛主席后来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专门提到了雁门关战斗,认为这种游击战对大兵团作战起到了重要配合作用。 从失去右臂到成为“独臂刀王”,贺炳炎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这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坚持。 其实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来,而且站得更稳。 雁门关那两场伏击战,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面对强敌,我国军人不是没有办法,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打法,这份信心,在当时的抗战形势下尤为珍贵。 网友评论: “看完泪目!独臂将军提刀冲阵,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那时候的军人硬是用血肉之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炮,致敬!” “黑石头沟的地形选得太绝了!八路军擅长利用山地打伏击,断补给线这招直接掐住日军命脉。难怪毛主席说游击战能“起大作用”。” “截肢没用麻药,还能练成左手刀王?这意志力简直超神!现在遇到点困难就喊躺平,真该学学前辈的狠劲。” “注意到没?贺炳炎满身是血却毫发无伤,说明他白刃战多猛!日军号称“刺刀无敌”,结果被独臂团长教做人。 “雁门关现在成了红色景点,带娃去的时候讲了这段故事。孩子说:“爸爸,以后我也要像贺爷爷一样勇敢!”传承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穿越回1937年的雁门关,你会对贺炳炎和战士们说些什么?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传承这种“断臂仍挥刀”的精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源: 中国军网《“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英模方队》 中国政府网《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雁门关伏击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