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邱毅称,当他看到郑丽文在马场町秋祭现场,拿着花圈向这些受难的亡灵三鞠躬时,他忍不住哭了。因为这些在台湾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时期,受尽残害的受难者足足等了七十多年,才终于等来了中国国民党主席的到来。 1949至1960年间,台湾地区因“匪谍”“叛乱”罪名被捕民众达14万余人,其中3000余人被处决,马场町为当时主要刑场之一。 当年28岁的教师林庆云,仅因日记中写下“渴望统一”,便被判处死刑,临刑前给家人的信中仅留“勿忘家国”四字,此类档案至今留存于台北党史馆。 国民党此前七十余年为何缺位?核心在于历史包袱与政治考量。退守台湾后,国民党长期将白色恐怖包装为“稳定必要手段”,蒋经国时期更严禁提及相关史实。 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将白色恐怖作为攻击国民党的工具,刻意割裂事件与冷战格局的关联。这种“一边回避一边滥用”的氛围,使国民党始终不敢正面回应,直至2024年郑丽文当选主席,才首次打破这一僵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台当局借机实施“戒严令”,以“防共渗透”名义强化统治。 根据国防部公开的两岸军事档案,1951年台军“情报总署”专门成立“锄奸队”,仅高雄一地便抓捕200余名所谓“共党同情者”,其中不少为普通渔民和商人。这种军事高压下的政治清算,正是白色恐怖的核心成因。 郑丽文的祭拜选在2025年这一时间节点并非偶然。从两岸军事动态看,2024年以来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海周边的常态化巡航中,首次将“维护历史正义”纳入行动宣言;台军同年披露的“防卫计划”中,也罕见提及“正视历史争议以凝聚民心”。 国际层面,特朗普政府作为美国第47任总统,其“印太战略”更侧重经济合作,对台军事援助同比减少23%,这为国民党调整两岸政策提供了空间。 有观点质疑这是国民党的“政治作秀”,但对比同类历史事件可明确其分量。南非种族隔离时期,执政的国民党直至1995年才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而台湾白色恐怖的加害方国民党,在仍是岛内主要政党时便主动祭拜受难者,这在世界政治史上较为罕见。 现场民众反应更印证了事件的情感分量。据“看台海”视频号现场报道,郑丽文鞠躬时,人群中响起“我们都是中国人”“两岸一家亲”的呼喊,台湾青年陈竹音在现场哽咽表示:“你们的理想,终将在两岸统一的进程中实现”。 这种自发的情感共鸣,并非政治操弄所能催生——受难者家属林女士手持祖父林庆云的临刑书信到场,她表示“等这一躬等了三代人,绝非作秀所能换取”,这份朴素认可比任何政治评价更具说服力。 民进党方面不出所料发起攻击,其发言人声称“郑丽文借受难者捞政治资本”,却对自身执政下“以国安名义限制言论”的做法避而不谈。 郑丽文则在祭典致辞中直接反击,痛斥“威权的幽灵、钳制言论自由的幽灵再次笼罩台湾”,直指民进党当局驱逐陆配等行为的威权本质。 国民党内部亦存在分歧,部分深蓝人士担忧“触碰历史会失分”,但主流舆论对这一“破局”更持认可态度——《中国时报》评论称,回避历史终将失去民心,郑丽文的举动实则为国民党挽回了中间选民的信任。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与台湾光复80周年,大陆举办九三阅兵、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与台湾的白色恐怖秋祭形成跨越海峡的历史呼应。 当被问及祭典是否涵盖吴石将军等“爱国志士”时,郑丽文明确表示“祭拜就是为了两岸和解,不让政治信仰再付出生命代价”,这番表态直指白色恐怖时期“爱国即罪”的荒诞,亦暗合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历史共识。 吴石将军作为潜伏台当局的爱国将领,1950年在马场町就义,其事迹是白色恐怖中“家国情怀”的典型,郑丽文的回应实则完成了对这类英烈的隐性正名。 放眼两岸关系全局,这一躬的意义早已超越党内政治。解放军东部战区将“维护历史正义”纳入台海巡航宣言,与郑丽文的历史表态形成一定呼应,表明两岸在“正视历史”上正形成隐性共识。 国际社会亦注意到这一变化,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称,国民党的历史转身“为两岸打破政治僵局提供了新路径”。 毕竟,两岸统一的根基不仅在于经济与军事,更在于共同的历史记忆——当白色恐怖中“勿忘家国”的烈士遗愿得到正视,两岸精神联结的纽带便进一步牢固。 邱毅的泪水,本质是为迟到七十余年的历史正义而流。郑丽文的三鞠躬,弯下的是国民党的历史包袱,挺起的却是两岸共同的民族脊梁。 在台湾光复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这场祭拜更似一次历史对话:告慰先烈的同时,亦提醒两岸同胞——唯有正视过去的血泪,方能共筑未来的和平。 那些在马场町倒下的英灵,终于在七十余年后等到了来自加害方的正式致歉,更等到了两岸同胞对“家国统一”初心的集体回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参考资料:台湾各界秋祭白色恐怖死难者 呼吁携手推进统一大业——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