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末次盛冰期(约2.1万年前)及更早的冰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巽他陆架出露为陆地,形成了“巽他古陆”,将婆罗洲与中南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连接在一起。当冰期结束,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再次上升,淹没了这片浅海大陆架,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东南亚群岛格局。
📻 巽他陆架是东南亚大陆架的一部分,是一片广阔而相对较浅的海域。其水深大部分在100米以内。今天这片区域覆盖着南中国海的西南部,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西部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海等地。在地球历史的多次冰河时期,大量的海水被锁在陆地上的冰川和冰盖中,导致全球海平面大幅下降。在最盛时期,海平面可以比现在低 120米至150米。由于巽他陆架本身非常浅,如此大幅度的海平面下降使得其大部分区域完全暴露在海平面之上,成为干燥的陆地。形成陆地桥梁:这片新暴露的陆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陆桥,将原本被海洋分隔的陆地连接起来。这片在冰期时出现的广阔陆地被称为 “巽他古陆”。它包括了今天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以及它们之间的浅海区域。
🌏巽他古陆的证据:
[一R]地质学和海床测绘:对海底地形的测量清楚地显示了古河道的痕迹,例如,从南中国海流向爪哇海的古北婆罗洲河系和古巽他河系。这些河道系统与今天在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上发现的河流完美衔接。
[二R]生物学和物种分布:动物迁徙:这片陆地是亚洲大陆动植物向马来群岛扩散的“高速公路”。例如,亚洲象、苏门答腊犀牛、马来貘等大型哺乳动物的分布范围,都与巽他古陆的范围高度吻合。华莱士线:著名的生物地理学分界线——“华莱士线”——正好位于巽他陆架的东缘。这条线以西(巽他古陆)的动物属于亚洲类群,而以东(如苏拉威西、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动物则属于澳大拉西亚类群。这证明了即使在海平面最低时,巽他古陆与澳大利亚板块的 Sahul 大陆也始终被深邃的海沟(华莱士区)所隔开,没有陆地连接。
[三R]人类学:早期人类(如智人)也是通过这片陆地从亚洲大陆迁徙到爪哇等岛屿的。在爪哇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爪哇猿人)也证明了这一点。


